我和文化馆的故事——邹城市文化馆 吕莹
我,自幼学习钢琴,因为喜爱,所以大学时也选择的音乐专业。毕业后,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家乡---邹城。2010年邹城市事业单位招考,邹城市文化馆计划招一名音乐学专业的工作人员,我便准备好相关材料,准备报考。就在我去送材料审核的这一天,我彻底懵了,我来来回回绕了好几圈都没有找到这个单位在哪,最后问了小商铺的老板,老板随手一指,一个黑黑的小门洞,说:“从这个小门进去,上去就是。”眼前的这个黑黢黢甚至有些阴森恐怖的小门让我大失所望,我都不敢走进去,脏脏破破的三层小楼,还有抽着烟、说着脏话、纹着纹身的社会小青年打台球。于是我壮着胆子走进黑黢黢的楼道,来到了二楼。二楼有个办公室,推门进去,一屋子工作人员在审核材料,我把材料放在桌上,一个工作人员打开我的材料还没仔细看,说:“不好意思,我们收音乐学舞蹈专业方向的。”我一听,别提有多开心,拿了材料扭头就走。当时年龄小,刚毕业,对文化馆是干什么的,单位是什么性质的一无所知,再加上这样的工作环境,心里想:这样的地方,我才不来。回家也好给父母交代,人家要舞蹈方向的,也省的母亲叨叨我。
转眼2012年11月,事业单位再次招考,邹城市文化馆招一名钢琴专业的,一想到那个充满了社会沧桑感的黑楼道,我就浑身发麻,但我还是鼓足勇气再次拿着材料去报名。可这一次却让我眼前一亮,脏脏破破的三层小楼变的干干净净。之前阴森恐怖的门洞也变成了透亮的玻璃门,黑社会一般的台球室也变成了大爷大妈们的活动室。我又一次懵了,这还是我之前来的那个单位吗?如果不是门口挂着邹城市文化馆的牌子,我真会觉得我是走错地方了。走进办公室,干净整洁的办公桌,连电脑都放的齐刷刷的,交完材料就回家准备面试和笔试。2013年1月,我成功的通过面试和笔试,成为邹城市文化馆的一员。后来同事跟我开玩笑说,这就是缘分,注定这辈子你就要到文化馆,跑都跑不掉。是的,也就是在文化馆开启了我人生的新阶段。
因为从小只知道练琴、学习的缘故,来文化馆工作,我连电脑都不知道怎么开,我很庆幸碰到好同事,他们一点点教我怎么用,怎么做文档、做表格,怎么写材料,如何把材料整理归档。进文化馆的第一天,同事们就跟我说,在文化馆工作,我们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不能只会弹琴,任何工作拿过来你都能干才行。我记得当时办公室的姐姐还跟我讲,文化馆夏天和冬天各有三宝,夏天三宝是太阳帽、防晒霜、花露水,冬天三宝是长羽绒服、雪地靴、发热贴。当时不明白什么意思,在后来工作的几年里,我慢慢明白了三宝的意义,也慢慢懂得了基层工作的辛苦和不易。
刚开始我在办公室工作,每天电话铃声不停的在耳边唱,还有各部门各种文件、表格、材料铺天盖地而来,加班更是家常便饭,虽然很琐碎、很累但很充实。2013年的夏天,我们下乡到各镇街敬老院送演出,烈日当头,我跟着同事一起到敬老院搭舞台,又晒又热,我实实在在的体会到夏天三宝的重要性,可当时没有准备,整个一个下午,我觉得我黑了好几度。到了太阳下山,敬老院和村里的老人、孩子吃完饭,拿着马扎和小凳子坐好看演出,我就开始当起灯光师傅,配合音响师,营造舞台灯光效果,保证演出顺利进行。夏天的晚上,村里的蚊子可比城里的蚊子厉害得多,加上舞台灯光的变幻和节目的精彩,使得蚊子更加活跃和兴奋,浑身是包、奇痒难忍是肯定的,但老百姓看得高兴、看得过瘾,这点难受也不算什么了。到了冬天,在广场开展“广场周周演”,我作为主持人,穿着礼服,浑身都冻透了,拿着冰冷话筒的手也僵住了,但看到观众朋友们每周都准时等在台下,穿着厚羽绒服等着我们看演出,夸我们节目好看又精彩,心里觉得暖暖的。2018年,我们顺利搬入了新馆,宽敞明亮的活动空间可以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活动环境,搬馆后的第一次公益培训就达到35个班次,所有的同事都积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群众提供内容丰富的培训课程和文化服务。我根据自己的专业也开设了钢琴公益课程,从2018年至今,我已举办了17期培训。在这些培训过程中,我深深领悟到“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有一次培训时,一个学员对我说:“谢谢老师这么耐心,不烦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反应慢还笨。”听到这个话我很欣慰,我会更耐心,因为我知道人心换人心。
一转眼,我在文化馆已经工作10年了,我亲眼目睹了10年间文化馆的变迁,她也见证了我的成长,从一个刚刚毕业的丫头成长为一个努力工作的母亲。未来,我们的文化馆会越来越好,蒸蒸日上。我也会在群众文化的这条路上继续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