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馆遇见不一样的自己——东营市文化馆 马飞
2017年9月,来到文化馆的第一天我就参与到一项演出活动全市的巡演之中,舞台上演员们精彩的表现让我全神贯注,竟然忘记了自己工作人员的身份,其实整场演出,同事们都各司其职,我当时只是一个替补,偶尔催催场、拍拍照、搬搬物料,当时我就想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我一定要干到退休。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一直在办公室工作,负责微信和网站的运维。在这个过程中,我参与到馆内的各项活动中,并且逐步学会了使用单反相机、简单的修图、微信公众号的排版、部分宣传信息的撰写等技能,甚至在馆长的授权下使用“劲爆”、“福利”、“重磅”这样的词汇来扮演“标题党”。渐渐地,我对文化馆的免费开放、演出、展览、培训、非遗等各项工作初步的了解。
每到周末、节假日,恰恰是文化馆忙碌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2019年春节元宵节期间的“黄河口之春”闹元宵文化展演。
“正月十五雪打灯”,天气也跟着凑热闹。展演当天下起了小雪,开始如蒲公英般,不一会儿,又夹杂着毛毛细雨,成了雨夹雪。可是展演的队伍在早晨五点已经陆续抵达现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前几天,我已经因感冒打了两次点滴,展演当天却又突然发烧,我负责的是拍照和宣传工作,是增强活动影响力和传播力的重要一环。“轻伤不下火线”我忍着剧烈的咳嗽,任凭时有时无的雨雪“抚摸”脸颊,我穿梭在演出现场,生怕拍不到精彩的瞬间。
到11:30左右,阳光穿透雾气,仿佛也为展演喝彩,我又为兴奋的演员、观众拍照留念。十二时许,推送完宣传的信息后,我直接去了医院。确诊肺炎,当天晚上因咳嗽引发的疼痛,让我生无可恋,11天之后,又生龙活虎般投入到工作中,期间馆长和分管领导们到医院慰问了我。
文化馆似乎有魔力一般,吸引着众多文艺志愿者和群文工作者。他们是文化惠民的主力军,他们是公共文化服务实施者,他们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他们饱满的热情与工作的激情就像一团星火,所到之处都是光明与温暖,他们专注执着,他们孜孜不倦,他们苦口婆心。
2020年是我快速成长的一年,也是饱受折磨的一年。这一年我作为主要实施者和组织者参与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专场晚会的策划,这也是我第一次担任这样的角色,经过反复协调、沟通,终于在端午节前确定了晚会的大部分内容。本以为可以在端午节期间稍作休息和调整,演出要求的突然改变,让大家又紧张了起来,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策划思路的交织与碰撞,研讨的气氛也一度“紧张”。临演出的前一天晚上,开完彩排研讨会,因为压力,我的肠胃有了反应,吃了药,继续“战斗”。我用有限的技术和设备对演出的后背景进行逐一修改、审阅,结束时已是凌晨2:00,看着窗外宁静的夜色,蜷缩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却孤枕难眠。但是第二天晚上当听到观众主动鼓掌、喝彩时,我仍然是欣慰的,一身的疲惫、所有的痛苦,都在观众的认可与点赞中释然了。
经过不断策划、组织、实施、参与各种活动,我对文化馆的理解更加全面、清晰、细致,同时也承担了更多的工作,除了一些文艺活动的组织,我开始负责数字化建设的工作。
2022年,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成为全年文化活动的主线。我在学习借鉴前辈们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数字化建设与文化活动深度结合。在策划“星耀黄河口”品牌文化活动中的“群文之星”才艺大赛时,充分利用文化馆总分馆体系,设计开通线上“扫码报名”通道,掌握了全市报名数据。同时通过赛程的设置,搭建了文艺爱好者、群文工作者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活动全过程数据的采集和“数字化”证书的设计让活动影响力持续扩大,反响强烈。
文化馆是人民的,也是文化馆人的。在文化馆的工作经历中,品尝了太多的酸甜苦辣,让我成长、沉淀,遇见了不一样的自己。
除中国外的其他国家是没有文化馆的。文化馆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站在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上,文化馆人将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等方面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发生更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