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在我心 乐在途中——淄博市博山区文化馆 阎玮
记得初进文化馆报到时,怎么也没想到,作为区级文化馆,坐落在诗人赵志信的后花园(原貌已不在),馆舍会如此的简陋:虽说是一座半圆式二层小楼,但是办公室是水泥地,拖地时拖把拖两下就干了,只有两个几十平米的活动室,业余团队活动多时,一周都轮不下一圈来。全馆上下仅有一台老式电脑(那时候应该叫X86微机),只有一部老式电话能与外界连通,在雨季降水频繁时,屋内墙面还会渗水,印象最深的是厕所竟然是旱厕。不过,即使这样,馆里的老同志还乐呵呵地说:“这办公条件比起以前已经好很多了!”。
那时候一年之中馆里的活动相对集中,主要以节庆和大型文化活动为主,以至于有很多人认为文化馆的工作很清闲,更有甚者,只听说过文化馆的名,但不知道文化馆到底在哪。随着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博山区文化馆的面貌跟二十年前比已是天翻地覆,新时代我们的文化自信正不断提升,群众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随之而来就是我们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了。
2012年至2016年,每年的7月至10月,为了给大家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博山区文化馆在工人文化宫连续五年举办“广场百场文艺展演”(因当时文化馆内没有演出场地,举办各类演出基本都在文化宫)。7月初,烈日当头,全馆人员一大早,把设备从馆里装车拉至文化宫广场,卸设备、搭舞台、搭桁架、装灯光、装音响、爬脚手架……全员齐上阵,男同志变为壮劳力,女同志也变身女汉子,全员齐上阵搭建演出舞台。一天下来,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后续还要调试设备,为广场展演的开幕式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广场百场展演”活动启动后,每晚的五点半之前,文化馆人准时到达文化宫广场,为晚上七点半的演出做准备,前台、后台、设备保障等各个岗位有条不紊、通力协作……这样“苦并乐”的夏日我们在文化宫广场过了五年。特别是2016年,百姓大舞台又在文化宫影剧院启动。白天,在文化宫影剧院进行室内演出,晚上在文化宫广场上继续广场展演,2016年整个活动结束后,我一度不适应,因为走顺腿了,所以到点就想往文化宫跑……
广场展演装台工作照
广场展演装台工作照
2015年5月份,我们接到“城乡环卫一体化小分队演出”任务。每天晚上在一个乡镇演出结束,撤台装车后,不管多晚都要将设备运至第二天需要演出的乡镇,第二天上午,男同志一早去装设备,女同志下午跟演员的车辆去乡镇,近20天的时间天天如此连轴转,白天迎着太阳出发,晚上月亮伴着我们下班回家,是如此的充实,每当困意和累意来袭时,一想起观众们那一张张朴实憨厚的笑脸,他们的一句“你们辛苦了!”,心里顿时又洋溢着幸福的温暖。
百姓大舞台演出中工作照
还有冬季的文化下乡,演出一般都安排在晚上,气温零下十几度,穿上羽绒服、厚厚的大棉靴,戴上棉围巾棉手套,根本不管用。后来,我们羽绒服外面都裹上军大衣,以至于那段时间我们变身为“大衣哥大衣姐”。即使这样,在室外工作几个小时,也是冻得直跺脚,操控设备的手都不听使唤。虽然身上冷,但是每当看到热情的观众对演员的表演连连叫好时,心里的暖流瞬间冲刷了身上的寒冷,那时候感觉冷也是值得的。
文化下乡工作照
我们文化馆的故事很多很多,博山区文化旅游年启动仪式、博山陶琉艺术季·博山琉璃双年展、中国博山红叶节、首届中国美食美器节……每个大型活动的现场都有文化馆人忙碌的身影……
时光荏苒,2021年博山文化馆搬新家了,新的馆舍大气、靓丽,各项设备也一应俱全。新的场馆也代表着新的挑战,文化馆的文化阵地作用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大,我们的任务也比以往更繁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演出、会议、培训、公益课、展览、团体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纷至沓来。文化馆人一直奋斗在服务群众的路上…
新馆演播厅
群众文化,就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中我能感受到的是群众对文化生活的热爱,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我倍感荣幸,身处新时代我也倍感骄傲,服务在一线我也倍感责任重大,虽然苦和累是工作常态,但把心沉浸在服务的快乐之中时就是累在我心,乐在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