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兜水果的温情

于凤杰

      文化馆,一个我已工作了32年,今后还要为之付出、为之收获三年的地方,一个能体现城市温度和素养的地方,一个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怀恋与赞美的地方……在长年的工作中,我知道,群众工作他不需要我们始终热情似火、也不需要我们多么豪言壮语,他只需要我们时时刻刻渗透在工作当中的一缕温情。

      2008年一个酷暑的周末下午,我正在办公室加班加点赶材料,楼下传来的纷杂声撞击着我飞速运转的大脑,汗水也一住不住的顺着眼角侵入眼球,刺激的我不停地揉搓眼睛,不经意间,眼角的余光感觉似乎有一个人影在办公室门外的走廊上晃动。因材料要的急,无暇多想,十指敲打键盘的声音依然在办公室上空哗哗作响。直到门口那个晃动的人影,搅扰的我思考濒临崩溃的时候,我一把推开椅子站起来,直奔门口而去,打开门却猛然发现,这不是半月前参加群众才艺大赛的那位大爷吗。我诧异的问道,大爷,您怎么来了,有事吗?身材矮小的大爷战战兢兢的望着我:闺女,我就是来看你的,看你工作忙,没敢敲门。我浮躁的心绪瞬间归于平静。“我是特意来谢谢你的”,一边说一边把挂在胳膊上的半兜水果递到了我的手里。我愕然了……

      我不禁想起那晚,天阴沉沉的,厚厚的浊云压得很低,这位参赛的大爷既是西部山区的,又是当晚最后一名选手,作为文化馆的一员,我们服务群众,就要为之所想,我尽可能在不损害其他选手利益的基础上,给老人争取尽早比赛,尽早安全回到家中。大爷告诉我:幸亏闺女你心眼好,那晚他走到邻村就下大了,山区的雨来的又大又急,他被迫在邻村的一个破屋子里避雨,半夜被家人找到才回到家。我连忙跟大爷说,您不用在意,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您来参加我们举办的活动,本身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我们应该感谢您。大爷不好意思的,直说给你添麻烦了,他知道那晚天不好,别的选手也想早点演完回家,为了他,让我受难为,他一直挂挂着这个事,今天特地来找我。

      我感动于老人的质朴,也重新意识到工作的意义。

      老人告诉我:他对文化馆很有感情,只要有文化馆举办的群众性活动,他一般都会参加,在1962年的时候,他还曾经作为公社的文艺热爱积极分子在文化馆集训过一年,他至今记得那几位老师的和蔼、热情、细致、认真和负责,还向我说起他们。看着老人眼里的光芒,我知道文化馆的那几位老师,他在心里记了近五十年。

      就这样,老人隔一段时间就来,手里也总是不空手,根据季节,带给我的水果也有不同,或是苹果、梨,也或许是蜜桃,可我也因此知道了老人家境不好,因为他拿来的水果都是到别人家的果园里捡的落果。老人说:那一年,他在文化馆学到了很多,他会拉二胡、会打快板,镇上有活动他也会被大家拉去给伴奏,现在他就在北城花园老年队里担任伴奏,每天都有活动,他也几乎每天都不落,早早地到排练场地等着大家。

      在老人低沉清晰的讲述中,得知他这些年经历了很多,坎坎坷坷的,照顾植物人妻子近二十载,可家庭的磨难丝毫不影响老人对群众文化的热爱,他痴迷于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家里孩子或许不理解,可这些活动也是他在多灾多难的家庭中熬下来的最强有力的支柱。说起这些的时候,老人发自内心的激动和感激总是展现在他的脸上、眼睛里,让你不自觉的被他感染。

      他还告诉我:那时的几位老师待人极好,看他吃不饱又没有衣服穿的时候,总是想方设法的把饭省给他,还从家里给他带衣服穿,他就穿着老师们送他的衣服去相的对象。说到这些的时候,老人还露出腼腆羞涩的笑,说,因为几位老师教授的才艺,他跟他媳妇相亲相爱了几十年,那些年有演出的时候也总是带着她一起去,哪怕妻子已是昏迷,他也总是等活动结束回家后,把今天的活动内容或讲述或拉一段给老伴听。他还说,那几位老师业务非常棒,对待学习也极严,要是他们这些集训的有谁落了课,就会集体到门口罚站,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但是站完回来,老师又总是很心疼的让他们喝口水、吃点东西抓紧时间练习技能,老师说:罚你们是为了让你们记住,只有一年,你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能不能学到、学到多少甚至能有所成,全靠你们自己。说起这些的时候,老人总是很怅然,小着声喃喃自语说没有学好啊没有学好。

      我知道不需要我多说什么,老人他需要一个倾听者,在五十年后,能和文化馆的一名现任的工作者说一说那些老文化馆人的曾经,那些老文化馆人带给他的那些感动和温暖。就这样,老人每年都来五六次,我也总是不厌其烦的听他再三说起那些过往。老人说要收我当干女儿,甚至给单位和我父亲各写了一封信,同事们也总是笑称:你的干爹又来了,我也总是笑着回应他们,为人民服务,我是党的女儿。

      这份忘年情一直持续到2018年,这一年,老人就来了一次,还是家里的孙儿拉着来的,这一次老人没有说起那几位老师,只是跟我说你的大哥、二哥、大姐咋样,家里咋样,以后有啥事他会叫孙子来找我。临走老人要了我的一张照片,我也依旧给了他一百元钱。

      这位老人是西南山区邵庄镇的兆晨光老人,他提到的那几位老师,是青州市文化馆里几位已经故去的老师,他们是穆宝玉、桑宗兴、赵明、孙洪明、周国庆等几位在群众文化工作中默默付出一生、却给我们留下巨大文化财富的老师们。谨以此文,用以深深怀念和激励这些在文化馆留有深刻印记的老师们和对群众文化付出热情的热心人士及当下正在工作中的文化馆人,因为有了他们、你们和我们,让青州市的群众文化始终保有一份激情、热情和勃发向上的动力。而我们,在这些满满的感动下,只需多付出一点微笑、多一点交流、多一分爱心,少一分不耐、少一分不满、少一分浊气,让我们双向奔赴——多一些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