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座四层小楼

刘琳

      

      2011年,大学毕业的我,走进了青州市偶园街角落里的一座四层小楼,狭窄的过道,挂满“爬山虎”的外墙,推开门就能听见古街熙熙攘攘的阳台,还有一楼卖鞋的老杨。初见“她”,更多地感觉像是来到了充满故事感和历史感的“编辑部”,很难和想象中高大上的“文化”联系起来。待到加入到文化馆大家庭,了解了文化馆的工作不仅有聚光灯下的光鲜亮丽,还有文化下乡后,我对这座四层小楼有了期待,想要从工作中为“她”的故事感找一个答案。

      

      工作并没有很快回应我的这份心情,而是让我不断地实践、强化了所学专业,“欢度建党90周年文艺晚会”“中国(青州)花卉博览交易会开幕式”“春节联欢晚会”等一系列大型演出的主持工作让我暂时没有了多余的时间去寻找。2013年,文化馆工作的重点开始转向群众文化活动,我又回到了刚上班时的那种期待。但无论是每天晚上在东夷广场举办的群众文化活动,还是定期到乡村送演出,我都没有给这份期待找到一个圆满的答案,直到2018年夏天那场台风的到来。

      那年夏天,青州市受台风“温比亚”外围影响,突降暴雨继而发生山洪,全市各乡镇出现不同程度受灾,特别是山区乡镇的很多桥梁、道路、堤坝被冲毁,很多厂房、房屋倒塌,群众的生活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各级干部、广大党员冲锋在救援一线,我们文化馆人也到受灾严重的村里参与救援、帮助恢复生产生活,堵满道路的淤泥、冲毁的道路、倒塌的房屋,受灾现场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虽然每天都有振奋人心的消息、都有感人的事迹,但我们也感受到老百姓对灾情的畏惧、对损失的无助和对恢复生产生活的消极。

      我们商议后,决定发挥特长,创作出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激励鼓舞老百姓坚定信心,尽快恢复生产。我记得,那段时间每天早上6点,我们准时出发,一边到村里帮助救灾,一边收集救灾中涌现出来的那些感人的人和事。当听到村支部书记为了组织转移安置村民顾不上自己家,等回到家发现自己的家已经被洪水冲走的事迹时,我感受到了党员干部的先锋作用;当听到村里群众自发组织自救,社会各界捐钱捐物施以援手时,我感慨灾难面前众志成城的力量……。带着这些沉甸甸的事迹,晚上回到馆里,我们顾不上换下裹满泥巴的衣服和鞋子,加班创作、编排节目。创作完成后,我们救灾间隙里给群众演上一段,晚上回来再根据了解的情况补充、完善。近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在完成救灾的同时,带着自编自导的节目,走遍了全市100多个受灾的村庄,当我们穿着满是泥土的鞋服,用当地“土话”把那些人、那些事展示给村民时,我们看到了他们脸上的笑容、眼里的泪光和心里的坚定。那一刻,我似乎真的读懂了“把服务大众当做自觉 让文化惠民落到实处”这两句话的含义,这就是那座四层小楼里的故事感,这就是我要寻找的答案——浸满泥土味儿的文化馆。

      现在,我们已经搬了新家,新的场馆更宽敞、更明亮、更整洁,但我仍然忘不了那座四层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