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历险
张克复
2023年11月30日中午,文化馆刘艺老师通知参加明晚在五莲县户部乡高阁庄举办村晚,推荐我表演一首琵琶独奏。准备时间只有一天多。
作为文化馆老年大学的学员,弹琵琶我是业余“野路子”,水平很“水”。经过三年的学员训练,自认为技术能力有所提高,也曾参加过很多演出,但村晚还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我准备弹一首《红梅赞》,不仅是因为观众耳熟能详,更重要的是不熟悉现场情况,尽量简化对演出条件的要求,弹这首曲目只要三个条件:音响能播放伴奏带;一只麦克;一把椅子。
两个小时后,刘艺老师电话询问准备情况,当说到音传路径时,她不同意使用伴奏带,要求我使用本人弹奏的录音带。什么?录音带?那不是“假弹吗”?不行不行,咱不能糊弄村民啊。电话里争执了好久,她解释说“野外露天演出,又是严冬季节,什么意外情况都可能发生,只有录音带最可靠。录音是你本人弹奏的,咱算不上愚弄观众”。我这个年龄的人比较保守,年轻时很讨厌歌星现场对口型的“假唱”,所以电话里噼里啪啦不停地说,试图说服老师改变主意,直到老师以毋庸置疑的语气说“听我的吧”。按照经验,她一旦说“听我的吧”,事情已经无可挽回。
晚上躺在床上,心情一直纠结。“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我一个人的独奏,不涉及乐队伴奏,又不存在合奏队友,能发生什么呢?
第二天晚上,乘车前往五莲县高阁庄,途中,跟同乘的文化馆卢馆长说起我对录音带的看法,她说老师的意见是对的,安慰我“排除顾虑,放下包袱”。高阁庄真的很偏远,寒冬中车行一个多小时才到达。
一下车,寒风刺骨。演出现场设在村口,对面是一个超大的水库,一望无际,我打开手机地图查看了一下,水库南北方向足有2公里多,冰面上毫无遮挡,冷风直吹过来,不到3分钟,感觉耳朵都要冻掉了。我那弹琴的手,缩在羽绒服口袋里,如猫挠一般……
与寒冷天气相比,村口的小广场上却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村民很早就聚拢过来等待演出的开始,除了步行、骑车的,还有很多自驾小轿车的,一问才知道,自驾的来自窑沟村、少山村、黄庄沟村、东山村等等,这哪是高阁庄一村之晚啊,男女老少足有近千观众。
我实在忍受不了严寒,开场节目之后,赶紧躲进车里搓手取暖,把琴盒打开,放在车门口适应低温,调弦对音。
我的琵琶独奏排在第7个出场,报幕之后,伴随着热烈的掌声我抱琴落座,麦克放在离弦一尺多远处,轻弹一下琴弦,还行,挺灵敏,事先提供给音响师的音频里有我弹奏的原音,加上麦克现场拾音,心理确实踏实。熟悉的前奏响起,现场立刻肃静下来,琴声响起,委婉深情的旋律吸引了观众,所谓舞台只是村广场中央的一块空地,没有高度,与观众处于同一平面,前几排的观众表情清晰可见,音箱灯光数字化条件还是不错的,我瞟了一眼侧屏上的直播数据,除了现场观众以外,直播平台还有11万观众。《红梅赞》全曲3分51秒,共分2个段落,第一段落进行得比较顺利,声传重合度也比较高,只是手指冻得不太自如,当弹到第一段落最后两个乐句时,二弦琴轴突然松脱,琴轴被弦的张力拉动,哗地一下,二弦“跑弦”了,我的天啊,怎么会这样啊?!脑子瞬间懵了。习惯于正常情况下弹跳四根弦,那一刻,我就像常年习惯双脚走路的正常人突然一只脚受伤,变成了单腿跳走路。怎么办?冷静冷静,渐弱,减少现场弹奏音量,原音录音带真是救命稻草,现场的音响几乎未受影响,剩下的2分多钟,真是“度秒如年”,心理备受打击,直到乐曲全部结束,我才被热情的掌声惊醒,观众并没看出破绽,一根不到一毫米的琴弦松脱,观众毫无察觉。
提琴下场,通道上观众热情对我说“好听,弹得真好听!”,我心想,哦,好听,录音带救了我,那录音带确实挺好听。
回到家里,我认真反思这场舞台历险,似乎得到一些体会。一是业余毕竟是业余,舞台经验与专业老师无法相比,防止意外必须采取最可靠的措施,原音录音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须。二是严冬露天演出极易发生“跑弦”事故,乐器提前放在环境里适应低温,静态看似没毛病,但演出弹奏时弦的拉力会打破表面平静,冷缩的琴轴只缺那么一点点外力。三是文化馆真是老年乐器爱好者绝佳的去处,在这里不仅能用音符丈量岁月,而且能体验不一样的历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