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传递美的传承人

陈淑香

我和文化馆的故事,要从我的童年说起。

我有个街坊叫张国良,在文化馆工作,他家住在小桥旁边,尤其是夏夜,他在月下拉二胡,劳累了一天的乡亲们则静静地倾听,也有人窃窃私语:张家老三真有出息,给他家改门风了……尽是羡慕和夸奖的话语。在我幼小的心灵之中,对于文化馆有了粗浅的认识:文化馆是优秀的人在一起吹拉弹唱的地方。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上初三那一年,我陪几个同学去文化馆海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说了一段评书。评委微笑着对我说:我们招的是歌舞,你这是曲艺,文化馆刘岩峰老师是专业的,你去找他吧。

我找到刘岩峰老师的时候,他正在排练,在场的还有吴维科老师,街坊张国良叔叔,他感叹道“俺二哥家的闺女出落成大姑娘了。”当我说明来意,刘岩峰老师让我说了一段评书,做了点评,又问我在哪里上学,指导我,平时要多练习绕口令,说好普通话。吴维科老师送给我一本杂志《学前教育》,载有他的绕口令《小东和小风》,鼓励我,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将来才会有出息,为国家做贡献。我用心记住老师们语重心长的话语,好好学习,从此,我成为大原镇文化站的常客,在图书室里蹭书,畅游书海。文化站孙洪鹏站长,给我很多锻炼的机会,指导我创作诗歌、散文,鼓励我参加文化馆组织的乡村文化大院文艺汇演,并多次获奖。

多年以后,我创办幼儿园,从事学前教育工作。2006年文峰路街道党工委主办演讲比赛,我是唯一以幼儿教师身份参赛的,我说把剪纸作为手工课,融入到学前教育之中……赛后,党工委的领导来到我的幼儿园,看到孩子们正在挥舞着小剪刀非常娴熟的剪纸,墙上、窗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剪纸,党工委尹立军书记激动的说,剪纸进课堂,从幼儿抓起,非常好!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给我注入了能量和动力,我工作出色,被评为百面旗帜。

2009年,我的剪纸作品入驻街道文化站,文化厅李宗伟副厅长视察工作时,对我的剪纸艺术给予肯定,他鼓励我要把古老的民间剪纸艺术传承下去,要结合莱州旅游文化的特色,牢固树立起品牌意识,积极探索剪纸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一定要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了追求剪纸艺术,我毅然辞去在外人看来很体面的幼教工作,成为了职业剪纸人。

通过参与文化馆组织的各种展览活动,我真正了解到,文化馆不光有“吹拉弹唱”,还有很多有各种才艺的老师,文化馆已经成为我梦寐以求的学习圣地。

2015年5月,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潘鲁生院长和英国科学院院士罗布特·雷顿先生一行人,来到我的农家小院,他们被我收藏的各种老剪纸纹样及其近几年的荣誉证书吸引,我讲述了莱州剪纸的历史及其现状,得知我被聘为莱州实验中学“剪纸进校园”活动的教师,雷顿先生非常感兴趣,第二天,便来到实验中学,坐在孩子们中间,跟我学剪纸。当时,市委宣传部姜旭东科长和时任文化馆刘茂松馆长,以及实验中学的部分老师在后排就坐观摩。平时讲剪纸如数家珍、出口成章,此时见到如此阵势,我居然有点紧张了。刘馆长面带微笑,向我点头示意,仿佛告诉我:今天,你是代表中国莱州,加油!我深吸一口气,讲述了莱州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独具魅力的剪纸艺术,她承载着莱州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雷顿先生饶有兴趣的跟我学习,体验剪纸的乐趣,他激动地说:“这是我最快乐最美好的时刻,我将永远记住”。这一年,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推荐我申报了莱州剪纸的传承人,让我有了一种使命感,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的使命。

2016年,莱州市文化馆搬到市民之家四楼,宽敞整洁的非遗展示厅,集中展示了莱州草辫、掖县滑石雕刻、莱州毛笔、莱州面塑、莱州剪纸及莱州刺绣等非遗项目。在琳琅满目的“非遗”展品前,集智慧与美为一体的各种展品,凝聚着时代变迁中大师们的精益求精之匠心和坚守。我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到莱州剪纸展示区为观众讲解剪纸的历史渊源,传授剪纸技艺,让他们在了解莱州非遗传统美术、学习传统技艺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之后每年,我都参加文化馆组织的公益培训课,指导同学们学习莱州剪纸,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让他们近距离感知家乡文化,体验非遗魅力。通过公益授课,提高市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增强文化认同,激发爱国热情。

2019年11月3日,在莱州市文化馆多功能排练大厅,新编蓝关戏《四知太守》圆满落下帷幕那一刻,我的创作灵感也被瞬间激发,于是昼夜加班创作设计了勾绘染色剪纸窗裙《四知太守》。我用染色剪纸的形式,从人物的造型以及每一个动作入手,表现杨震不畏强权、廉洁奉公以及自律慎独、笃实为民的清官形象。

现任文化馆孙峰斌馆长评价我“陈淑香非常善于学习,不仅剪纸艺术精湛,而且还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讲起剪纸艺术如数家珍,为传承和宣传莱州剪纸艺术尽职尽责”。

我与文化馆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啊,这份深深的情感浸润着我的心田,时刻激励着我不断向前。文化馆是我终身的美育学校,也是我为民众传递美的课堂,我要用我的双手剪出代表莱州特色的剪纸作品,让民众在感受欣赏非遗艺术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