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文化馆的故事——商河县文化馆 张广超
2023年,是我和文化馆结缘的第12个年头,2011年元旦,刚刚走出校门就考入商河县文化馆,一入“文门”深似海,之后一直从文化馆中吸收业务知识,并实践操作。在这12年的工作中,我也从一名懵懵懂懂的青年憨憨,成长为馆里的业务骨干,在成长的过程中,也留下了很多“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怡”的往事。
无灯的汽车
2011年的我,在工作中年轻勇无畏。那段时期,我和同事们一起参与文化下乡演出活动,期间,白日完成单位的工作任务之后,下午5点准时从单位集体出发,去村里开展晚间演出。一次深夜,演出结束之后,我们分管局长于局长问谁会开车,我拍着自己的胸脯毛遂自荐,然而,当时已经有2年驾龄的我,也仅限于开开驾校的车。所有同事坐着大巴车行驶在前,我开着面包车紧随其后。同事们调侃说开始还能看见我和面包车跟在后面,一会儿却连车带人都不见了。其实我一直在后面,只是毕业后第一次独立开车,车型与驾校的车不一样,车灯开关找不到,就趴在方向盘上瞪大眼睛看路,摸黑从乡镇开回单位,后来的很多年这件事都被同事当做茶前饭后的笑料谈资。
一封感谢信
2018年7月17日晚上,送戏下乡演出结束之后,我等演员们都上车,准备返程时,遇到一个光着膀子的老大爷拦住我们的路,他当时的情绪看起来非常激动,看到我们的工作人员后,老人拿出一张稿纸递过去,正当大家以为遇到什么突发情况的时候,老人又突然握住工作人员的手,说我们的演出非常好看,不少节目都有教育意义,他要代表村民对我们表示感谢。原来大爷拿的是一封手写的感谢信,因为老人写得比较急,还有一些错别字,但他的这封感谢信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这个老人就是孙集镇的孙德宝大爷。
大河之声
2022年5月,商河县疫情平稳后,我跟随徐静馆长参与到了《大河之声》节目的排练当中,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对商河人民流淌在骨子里的秧歌情结有了更深的认识。队员们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演出效果,顶着酷暑训练,跳不了5分钟,身上的衣服就都湿透了。训练间隙,每位队员都会脱掉上衣拧汗水,滴滴往下掉。队员一部分是济南新技术应用学校的学生,另外还有包括农民、装修工、工地塔吊司机、司机、烧烤店老板等来自商河各界的青年秧歌骨干,他们为了自己喜爱的鼓子秧歌,搁置了自己的谋生工作参与到排练和演出中。虽然参加活动影响了他们个人的经济收入,但是他们无怨无悔,认真排练,专心演出。最终,该节目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提升了商河鼓子秧歌的社会知名度。
文化馆的工作性质,让我长期在一线为群众进行服务甘之如饴,文化工作能够得到群众的肯定是我们基层文化工作者坚持奋斗的最大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忘初心,继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水平,为更好的服务群众不懈努力
张广超(左4)带队参加第十七届中原民间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