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里名士多——山东省文化馆 孙海箴

  “你就是那个新来的小姑娘啊!”1998年的那个流火夏天我最常听到的就是这句话。

  说实话,来文化馆报到的第一天,我是失望的,坑坑洼洼的小路拐进小巷内,眼前明明就是个大工地,传达大爷指引我走向了了一排小平房,房间里有隐隐的潮气,从30多度的室外进去,倒是一下觉得凉爽了许多。文化馆正在翻盖新办公楼,办公区临时设在了家属院楼下的一排平房里。按照馆里的惯例,新来的同志都先在馆办公室实习一年了解馆里情况再分配科室。同办公室共事的是两位年长我很多的老师,处处像长辈一样关爱照顾我。很快,我接到了第一项工作任务:整理录入馆里人员的艺术档案,形成电子档案。那个年代,电脑还是个米白色的笨重大家伙,大学里也是刚刚普及计算机应用这门课程,我作为最年轻的小同志,来得恰逢其时正好胜任这份重任。馆里每个人都有厚厚的一沓文字档案,有各种表格也有证书材料,我开始一份份的捋,按照时间排序依次录入,有疑问的就联系本人来请教核对。这份任务让我接触到了馆里每位老师的艺术档案,不看不知道,文化馆里藏龙卧虎名士多多啊!


1957年省山东省群众艺术馆始建成


1998年山东省艺术馆翻建(现为山东省文化馆分馆)

  当时全馆业务人员有60多人,创作了大量优秀文艺作品和理论研究成果,获得“泰山文艺奖”“群星奖”“蒲公英奖”等国家政府奖项的有30多件,省级政府奖的百余件。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展演达万余件。尤其是年长的老同志很多都享有盛誉,获得过文化部的表彰。每位老师的艺术档案都蕴含巨大的信息量,一份份捋下来,感觉自己了解了很多艺术门类和业务知识,迅速成长。


  先看履历再见其人,当档案中的每位老师坐在我身边,都没有了初次见面的陌生感,对我这个新来的小姑娘,每一位老师都是亲切有加的配合我的工作,他们从事的专业不同,但都是满怀热忱长期扎根基层,有着那个年代独有的丰富经历,通过对自己艺术档案的梳理也跟我谈及了很多日常工作的感触,每天的交流都在为我打开一扇扇新奇的大门,文化馆的工作是做什么,文化馆人的日常是怎样的,未来逐渐清晰起来。

2014年山东省文化馆新馆启用


  新办公楼一天天高起来,馆里的老师们在对面的宿舍楼里进进出出,经常会进来跟我聊几句家常;买菜回来给我留几个水果;冬天来了,同办公室的老师们见我怕冷,一大早把我的位置移动火炉旁边;遇到下班时天气不好,都热情的邀请我去家里吃饭;传达室的大爷每天帮我把自行车搬过施工渠……被温暖环抱的每一天过得充实而兴奋。新馆落成,我被分配到了调研编辑部开启了自己的文化馆生涯。

  2014年,省馆迁址,新馆坐落在泉城名胜千佛山脚下,绝佳的地理位置和场馆设施为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扩大自身知名度提供了更好的舞台和契机,一同升级的还有人才队伍,一位位德艺双馨的的老同志功成身退,高学历的新鲜血液不断注入,我们文化馆的人才更迭之路伴随着事业发展越走越宽。

  2022年,我们省馆创建全国文明单位,我又一次整理了全馆的业务档案,果然25年过去了,依然要感慨一句:文化馆里名士多啊!新一代的文化馆人随着国家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应对着文化馆行业的不断升级转型,自有人才的培养延续一直在良性进展。文旅合并、公共文化服务步入数字化时代、文化志愿者体系建立完善、全民美育备受重视、时代的机遇鞭策了新一代文化馆人,更宽阔的舞台锤炼出更加优秀全面的创新型人才。馆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每天擦肩而过的是一个个青春靓丽的身影,各自忙碌在岗位上,用硕果累累的奖项和群众认可的点赞来见证自己的成长。

青年风采


  事业发展的根本靠的是人才的带动和单位的凝聚力,国家一级馆、国家“青少年维权岗”、 省级文明单位、多次获得省政府奖励通报、三八红旗集体……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氛围凝聚起每一位馆员的热忱。是同事更是朋友,和谐温暖的集体滋养辉映着每一个闪闪发光的文化馆人。文化馆里进进出出的人流在场馆接受艺术培训、美育熏陶;文化志愿者们通过服务证明自身价值并获得新的专业知识;基层文化馆人在省馆得到业务技能的提升和活动策划实施的指导帮助。文化馆人才的引进和持续性培养确保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文化馆人踔厉奋发在自身建功立业的同时,用专业服务培养着更多的名士。为不同年龄层的人们实现自己的筑梦之旅,这里有舞台有掌声,有专业的指导,不断成就着普通人的名士梦。

  未来的文化馆承载更多的可能,开放·融合·创新,我和我的同事们一直在前行,期待更多的目光关注文化馆事业,与您一起,去迎接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