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文化馆
王飞飞
2011年,大学毕业后的一个月零十五天我平静的考进了文化馆成为了文化馆的一员。他们告诉我:文化馆就是个养老的地,每天你只要喝喝茶、读读报,唱唱歌、跳跳舞,拉拉家常、交流交流美食……我以为我会平淡的过一生,谁知……文化馆并不是他们口中说的那个样子,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文化馆!
“全体村民注意了,今晚上七点半村广场有演出,晚上没事的都来看哈!”村民拿着小马扎,牵着孩子,领着老人,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的到广场看完了演出,意犹未尽的回到了自己的家。为了一场简单的下乡演出,文化馆的我们至少要提前一个月排练演出节目,基层演出为了节省开支大多都是采用文化志愿者,他们白天要上班只有晚上才能凑齐排练,为了节目,我们总是一宿一宿的加班。演出当天有些偏远的地方下午三四点就要出发,到了演出现场扎好舞台、装好音响、挂好背景,晚饭时间吃几个包子怼两口矿泉水,简简单单一顿饭。演出结束了,村民都撤了,我们还要再按部就班的收拾好所有东西,道一声再见然后披星戴月的奔赴小家。若是遇到下雨天,雨小我们站在雨里演;雨大我们就躲一躲,雨停了接着演;如果实在演不了,抽时间我们就再来演一场。有时想想站在雨里演出的同事望着台下一片片的雨伞,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些心酸。一村一年一场戏,简单的几个字,一演就是几个月,每天晚上的晚归让我们没有了热腾腾的晚饭,没有了孩子学业的督促,没有了工作一天后的休憩与锻炼,我们失去的只是为了让百姓在家门口能看一场自己喜爱的演出。
“文化馆免费培训课开课了,大家快来报名!”每次培训课程一出,文化馆就乌泱泱挤满了想要学习的人们。“我要学舞蹈,我要学合唱,我还要学形体!不,葫芦丝也不错,形体我不报了,我报葫芦丝!算了我还是学形体吧!”每次培训课开课,前来报名的人们都像是鼎沸的锅炉。“大姨,你填表了吗?大姨,你安全责任保证书交了吗?大姨,你进群了吗?大爷,你报了几个班?大爷,你线上小程序预约了吗?大爷,你收到报名通知了吗?”我们总是在无数次的询问中,无数次的帮忙中,无数次的解释中,把每一节课捋顺的明明白白,把一批批学员顺顺利利的交到老师们手中。一年四个季度,每个季度20多个班,一个班少则二十个多则百余个学员。除了一级服务阵地,我们还有镇(街、园、区)二级服务阵地,社区、村三级服务阵地,每年万余人次在文化馆得到艺术的熏陶。我们是拥有多重身份的文化人,时而是我们是服务者,时而我们是老师,时而我们又化身卫生打扫员……每天通过多重身份无缝完美转换,我们让每一个前来学习的学员,学有所成,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除了文化活动科、辅导培训科我们还有非遗保护科、书画摄影科、文艺创作科、数字服务科……非遗保护科的同事为了项目的保护传承整天奔波在田野调查研究的路上;书画摄影科的同事每次展览从画稿征集到正式展出都要事无巨细;文艺创作科的同事潜心钻研、匠心打造磨砺出一个个文艺精品;数字服务科同事作为幕后工作者“潜伏”在每个科室的角落,用镜头书写着我们的每一项工作!这才是我们的文化馆,我们真正的文化馆!文化馆人文化魂,我们就是这样凭着一颗颗炽热的文化心在寒来暑往中送旧迎新,将文化馆打造成一座美育的殿堂。即使我们有10000次抱怨,我们也会10001次出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职责所在、使命所然,这就是我们的文化馆人,一群乐观、开朗、向上的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