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文化馆的故事

王琰泽

      提起文化馆,我儿时对她的印象是来自于我的父亲。父亲毕业于潍坊艺校群众文化专业,可惜在当时,家里却不同意他再分配到文化馆。“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父亲总爱提起这几句词,每每想起当年没有进入文化馆他总是遗憾不已。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没成想数年之后我竟“子承父业”,成为了一名文化馆人。山水一程,有幸相遇,我与文化馆的故事,充满着因缘际会。

      2018年,我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凭借着对戏曲事业的热情,我想毕业之后考入戏曲院团,专门从事戏曲创作。可在大二时候,学院组织校外实习,我和部分同学选择了北京市西城区第二文化馆作为实习单位。第一天去的时候,有戏曲、舞蹈两个社团在组织排练,文化馆的一位老师在旁边辅导。在看他们排练的那一刻,让一直待在象牙塔里的我有些许动容。那些来活动的群众都是60岁左右的老年群体,虽青丝变华发,可他们对艺术的热爱不减,对排练的态度严肃认真。他们的动作或许没有专业演员那么流畅优美,但是他们身上的精气神和感染力让人心潮澎湃。在实习时候,我帮助文化馆评剧社团修改了一部作品,后来我在文化馆老师支持下,又将此剧本投稿获奖。这些大学时候的宝贵经历,让我对文化馆的工作充满了羡慕向往与好奇。凭着这次实习的经验,我开始了解接触文化馆。在后来每年的暑假,老家奎文区文化馆都会组织许多活动,我参与了奎文文化馆组织的票友大赛,为文化馆创作了戏曲剧本《退鲊责儿》,荣获当年潍坊市群众性小戏小品大赛一等奖等等、凡此种种,都让我觉得新鲜和有趣。奎文区文化馆为当时还是学生的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也让我对文化馆的兴趣日渐浓厚。

      2022年,正迷茫于工作还是考研的我,无意当中在网上看到了青州市文化馆的招聘信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这所古城,为毕业迷茫的我点燃了一盏新的灯火。如果说,在北京西城区第二文化馆是旁听者,在奎文文化馆是参与者,那么毕业考入青州市文化馆,我就成了建设者。进入文化馆的第一天,文化馆的前辈就语重心长的告诉我,文化馆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虽然对这话一知半解,却总以为凭借着自己对文化馆的了解,胜任工作还不是手到擒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文化馆正式工作后,我才觉自己功力尚浅。经验不足。除去本专业创作之外,还参与馆里自媒体宣传、活动策划、公益培训授课、下基层指导、进校园演出等一系列相关工作。这些工作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从一名戏曲学习者真正像群众文化工作者转变。在青州市文化馆工作后,我才真正感受到,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文艺必须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让人民群众走进文化馆,欣赏文艺,体验文艺,感受文艺带来的美好体验。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让我的青春在文化馆这方广阔的舞台上尽情挥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