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海岛心依旧,只为文化暖民心 ——长岛“戏曲进乡村”的那些故事

姬生家

      长岛,辖10处乡镇(街道、保护发展服务中心),共40个行政村,总人口4万余人。10处乡镇散落在10个有居民岛上,岛与岛之间隔海相望,靠船运输。长岛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使10个岛上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成为海岛文化发展的瓶颈。

      面对海岛群众文化素养参差、乡土文化发展后劲不足的难题,每年春秋两季,长岛文化文物服务中心(长岛文化馆)的同志们都要走遍海岛40个渔村,通过走基层、访民声,与百姓“心贴心、脸对脸”的交流,倾听海岛群众迫切的文化需求。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邀请专家研讨后,确定了“戏曲进渔村,服务百分百”的送戏下乡工作思路,利用天气晴朗、百姓不忙的黄金时间,开展覆盖全区40个渔村的“戏曲进乡村”文化工程,全力助推乡村、海防的文化振兴发展。

      在每年六至八月份,都是长岛文化馆的同志们与大海接触最亲密的时刻,十天内的海上航行时间达40多个小时,航程100余海里,“下来大船上小船,换了军船换民船”成为了他们海上航程的真实写照。对于海岛来说,送戏下乡过程中,专业人员不足、船舶航班不便、设备运送困难、浪大晕船的难题,始终伴随着演出全程。送戏下乡去往各个岛屿的路程并不顺畅,海上天气变幻莫测,上午还是风平浪静,下午就有可能波涛汹涌,突遇风浪、大雾时,可能连续五、六天都没有航班,哪怕风平浪静的情况下想要到达最北端的岛屿也需航行5个多小时,交通不便成为了演出过程的一大难题。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呈现最好的“送戏”效果,文化馆的同志们积极协调客运航班及海防旅船舶,经常手机打到没电、嗓子喊到沙哑,为的就是尽量缩短海上航行时间,在充分保障人员、设备安全顺利运输的前提下,将更多的时间留给“盼戏”的渔村群众和驻岛官兵。

      良好的演出效果离不开灯光、音响的保障,但灯光、音响、道具等设备的搬运成为了“送戏下乡”中的又一个难题。有时船到码头没有载货汽车,文化馆的同志们就从当地渔民那里借来拖拉机、三轮车运输,赶上“小岛小村”连这些简单的交通工具也成了奢望,他们就只能扛着演出设备从码头走去演出场地;有一次由于潮汐问题,船靠岸后上下车辆甲板坡度太大,运输演出设备的车辆底盘太低出现了“托底”现象,无法将车开下船,文化馆的同志们放下手中的行李箱和道具,纷纷去找来石头、木头,赤脚站在水里一点一点将路铺平,舞台车最后才能艰难的开下船。

      为了让文化惠及更多渔村群众,长岛文化馆的同志们始终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始终坚信发现问题在基层,始终坚持文化走基层、百姓全覆盖,凭着这股“拼劲儿”,长岛综合试验区连续多年圆满完成“戏曲进乡村”演出任务,惠及全区10处乡镇(街道、保护发展服务中心)、40个渔村和驻岛连队,覆盖率达100%。并通过丰富的节目类型实现了多层次、多种类的演出内容,以最大化满足大众不同欣赏需求的良好局面。

      长岛“戏曲进乡村”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丰富了海岛群众和驻岛官兵的文化生活,实现了“将文化种在岛上”,让“文化的种子”在每个乡镇、每个渔村、每个驻岛连队里生根发芽。“小伙子,你们什么时候再来呀?”“明天再给俺村演一场吧!”也成为了海岛军民对长岛“戏曲进乡村”的最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