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我们的终身美育学校

周子裕

      美育之道,核心在于“知行合一”,知乃行之起点,行乃知之归宿。二者中,其辩证之关系、相得益彰之效果尤以青年群体最甚。北宋诗人王安石在《题张司业诗》中曾写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所取得的成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在不断斗争、不断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取得的。我认为,自信、磨砺、谦逊是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群文工作者的不断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也是在认知与实践的前进过程中完成美育熏陶、知行合一的初心使命。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

      自信者自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文化自信则是进一步激发青年奋勇前进、开拓创新的基础。从历史上看,中国青年一直表现出坚忍不拔、坚定文化自信的品格。五四运动,是青年学生们率先走上街头,反对外国列强对中国的剥削和侵略。作为新时代青年群文工作者的我们,始终以文化自信为最高导向,坚实植根人民群众,以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自信心,保持耐心,努力学习,创新方法,高效行动,以“青春自信之激情,浇灌明日绚丽之鲜花”。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逐,乃赋《离骚》这些历史典故,都诉说着同样的道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个人只有经受了苦难才能成长,历经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作为出家门进校门,出校门进单位门的青年毕业生,意气风发,朝气蓬勃,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是我们共有的特点。辨识力、抵抗力相对较弱,眼高手低、容易骄傲自满也是常犯的错误,而这些问题的不加以及时修正,任由其发展,将逐渐演变为前进路上的“拦路虎”,作为在新时代下成长的青年群体中的一员,我们只有立足本职工作,在工作和生活的大熔炉中不断的进行摔打磨砺,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常反思,做好日常每一件小事,积少成多,量变堆积质变,才能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瑰丽色彩。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人,要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的前程。不忘初心,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人生之路很长,在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有自信,勇担当、能坚持,不懈怠、有成绩,不骄傲,踏实走好人生每一步,才能无愧时代,不顾韶华。

      美育最高的目标是为了人格的健全,教育最终指向的是生命的教育,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去不断寻求生命中的美好,在每一天的潮起潮落之中积极进取,深度思考,会发觉自己一瞬间感觉正在参与对自己的创造,那么就能获得生命中的新鲜感、快乐感、自由感、丰富感和成就感,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美育——遇见生命之美。这也正印蔡元培先生所说:要以爱美的心,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