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活动在文化馆中的延续
赵海燕
细算起来,我与文化馆的缘分从2016年读研的时候就开始了,对文化馆的热爱剪不断,割不下。尤记的我一次次坐公交车从黄河大坝上穿过,向省级鲁锦传承人刘爱玉老师学习织造鲁锦的日子,老师坐织布机的那头,我坐这头,穿综勾线,一点一点传承织造技艺。后来在鄄城县文化馆和母校的推荐下参加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织锦艺术人才培养”培训班,并先后在浙江理工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参加织染秀等培训。这些文化馆教给我,影响我的,都促使我毕业后进入文化馆工作,做一名服务人民群众的文化工作者。现在的工作地虽然远离家乡,但是进入微山县文化馆工作可以继续延续我与文化馆的缘分,“此心安处是吾乡”,文化馆在这里,我在这里,就有了家的归属感。
时值立夏,院子里郁郁葱葱,如枣大小的青涩核桃,或含苞欲放或半开半放的火红石榴花,还有躲在大大叶子后面的小小猕猴桃,甚是可爱。趁大自然的美,把文化馆中的非遗项目带进院子里,给孩子来一场中国传统植物染色技艺的美育活动。不言而喻,一场在大自然中的非遗美育活动,可以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接触叶子,接触井水,接触大自然中最原始的烧火方式等等多种深刻接触,能培养孩子自身的生存技能,种下一颗自然美、发现美、传统美的种子。
石榴花
猕猴桃
说干就干,先给孩子讲解古人使用植物染衣物的过程,让他了解自己将要干什么。接着摘艾叶,摘艾叶是有技巧的,摘老点的叶子既可以保留嫩叶向上生长的机会,又可以用老叶子得到更深的汁液,不能因为弯腰累就摘尖上的叶子,偷懒会伤害艾草。孩子带着叮嘱开始采摘艾叶,不一会儿就摘了满满一盆。接着爷爷悠悠的压水,孩子边玩水边冲洗艾叶,这幅画面让我回到了小时候,天还未透亮,母亲压水的声音穿过窗户流进了耳朵里,一压一抬流水潺潺,使被窝里的我非常心安。
清洗艾叶
爷爷搬来烧火的炉子,它有着胖胖的肚子,一看就是个胃口大的小子。小家伙也搬来了木柴,一切准备就绪,爷爷点火烧水,孩子和我开始对衣物进行捆扎,捆扎可以防止衣物染上颜色,这样有的地方染色,有的地方不染色,就会出现不同的花纹。捆扎结束,还要在清水里充分浸泡染物。清洗干净的艾叶放入锅内煮1个小时,捞出艾叶,放入媒染剂明矾和待染衣物,同浴热染,煮染半小时,捞出染成的衣物,放冷水里清洗,然后拆开捆扎的线,晒干衣物,整个艾草染色的过程就算完成了。
浸泡染物
热染衣物
捞出染成衣物
清洗染成衣物
从衣物出锅到拆开捆扎好的衣物,孩子一直很兴奋,一会问爷爷衣服怎么变成绿色了,一会问衣服上怎么有白色的圈圈,一会问衣服上怎么有绿色的云朵,爷爷都会耐心解答。通过这次中国天然染色技法的传授,孩子学习到了知识,也惊叹于祖先的智慧,传统颜色的美。艾草染出的绿清透、灵动、自然。它赋予的美丽颜色,是现在化学染出的生硬色调无可比拟的。
艾草染色儿童汉服
文化馆的美育探索在大自然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更在我们文化工作者的行动中。其实孩子会经常接触美育活动,比如在室外玩耍,阅读绘本等,但是文化工作者策划一些加入心思的美育活动更能让孩子们直观的认识美,感受美。美育活动的延伸也非常重要,因此带院子里的孩子来文化馆参观,了解了更多家乡的文化遗产,“非遗项目人人共建,非遗成果人人共享,非遗传承人人参与”,是我们文化馆工作人员对非遗发展的最大感受。虽然我们不是非遗传承人,但是我们文化馆可以持续传承非遗,传播非遗文化,是非遗非常重要的延续和发展之路。
游览非遗展厅
每天身处文化馆中,对它还有“初见乍惊欢,久处仍怦然”的感觉,我想文化馆与我的缘分会坚定的一直延续下去,我会把文化馆中非遗所蕴含的美好生活技能,带给他或者她,提升我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展开一场又一场的文化馆美育活动,使文化馆真正成为人民终身的美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