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文化馆的不解之缘

宋力强

      文化馆,这个深藏于城市中的知识殿堂,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见证了一个个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我第一次认识文化馆,依稀记得大概是1989年春节前夕,那时她便成为了我记忆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

初次相遇

      1989年,一个机遇和发展有着无限可能的时代。那年我九岁,正值春节前夕一个忙年的晚上,左手无所事事地翻腾着课本、作业本、铅笔盒……,右手漫无目的的拨楞着15吋的黑白电视机,偶然间拨弄到青州电视台。当时正在播出“1989年青州市春节联欢晚会”,恰巧呈现的正是文化馆已故老前辈李达人老师表演的小品《高粱饴》,当时就被李老师荒诞、投入、夸张、真实的表演风格所吸引,不由自主地看了起来。面对当时农村重男轻女的普遍现象,看似毫无逻辑的剧情,李老师通过他所饰演的有了“儿子”的主人公“老歪”埋天怨地的吐槽,显露了那个年代老百姓对人生的无限希望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父亲“老歪”的一生独一无二的精彩,或许他年轻时卖过苦力、爱好科学,或者也曾充满浪漫和幻想;直到“老歪”发现了真相,原来媳妇给他生了个“假儿子”,他便大彻大悟般清醒,原来人生的美好,不是生儿子,而是孩子带给家庭的爱与被爱,生活最终归于平凡的宁静。李老师的表演让我人生第一次感受到小品的哲学思想与文化馆的朴实魅力。

成长与收获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了新世纪的2004年,那年7月我从岛城烟台结束了四年的大学生活;12月份通过招考,我入职到从小时候就埋下无限遐想的青州市文化馆工作。

      当时,文化馆坐落在青州古街中段路西的一处古朴的四层小楼上,岁月的洗礼与时代的旧痕给这座小楼留下了丰满的烙印。我清晰记得那天是2004年的最后一天,我骑着自行车冒着鹅毛般的大雪,到当地人事部门领取《干部分配介绍信》后(因时间久远,隐约记得叫这么个名称),来到文化馆二楼的办公室。透过斑驳的门窗看见在办公室东南角坐着一位穿着白色羽绒服的女同志,我敲了敲门礼貌的打了个招呼并做了一番自我介绍,随手又拿出《介绍信》,这位女同志双手接过去非常热情的接待了我。通过交谈我得知这位女同志姓于,她五十岁之前我叫她于老师,五十岁之后我称呼她“老于”。人到中年的这几十年,我遇到过好几位对我人生发展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良师益友,于老师便是其中一位。我在文化馆工作二十年来,可以说是一直站在于老师的“肩膀”上仰望星空。

      我在大学学习的是平面设计专业,初到文化馆接触到的大部分业务都是舞台上的工作,对于我这种刚刚毕业的“小白”来说,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那么应接不暇。说的夸张一些,我对舞台几乎没有什么认知。这期间于老师给了我无私的帮助与教诲。到文化馆上班参与的第一个工作是撤县换市二十周年的文艺晚会,当时的老领导给我安排了开场跟大幕的工作。说实话,我当时心里也非常忐忑,甚至觉得把大幕拉开就行了。这时,于老师大概也看出了我的捉襟见肘,跑过来和我说:“小宋,你不要紧张,我会提醒你什么时候开始跟,跟大幕的时候你左手放在这个位置,右手放在那个位置”,她一边说、一遍用手笔划,“跟大幕的时候你迈出去的每一步都要跟着开场音乐的节奏来,不要乱了步伐,否则下边观众会觉得开场杂乱无章”她继续说道。我此时才意识到舞台上你走的每一步、都是有艺术规律的,不是轻而易举地“拉开”就行。在文化馆的陪伴下,我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掌握了许多技能。说到技能又不得不说道我的前辈于老师。刚毕业的时候我只会设计,来到文化馆后,才知道什么叫舞台设计。于老师时常教诲我,“你想在我们这种业务部门有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断的充实自己,你当前所掌握的业务技能远远不能支撑你在文化馆独挡一面的特质”。说实话,我当时也曾觉得她唠叨甚至反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她唠叨的不断加剧,“逼迫”得我不得不努力学习许多被动接受的技能,譬如初期学习音响调控、摄影、制作LED大屏,到现在地写作、给单位制作的部分微纪录片,从文案、拍摄、剪辑全部由我一个人独立完成,这其中都离不开于老师以及同事们的无私帮助与提携。

      岁月如梭、韶华不负,时光飞快流转,新的伟大时代也马不停蹄的到来了,文化馆搬进了高楼大厦,于老师也变成了“老于”,“烂漫不过世间花,漫煮光阴一盏茶。”即将退休的“老于”还继续老骥伏枥般奋战在群众工作的一线,完成她“传帮接代”的最后使命。“山水有相逢,承蒙知遇恩。一朝沐杏雨,师恩铭终身。”前辈们我们“江湖”再见。

      历史的车辙滚滚而来,新的伟大时代也赋予文化馆新的历史使命。但是,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观点,一起学习对方的理念,那种和谐融洽的氛围让我难以忘怀。在不断学习中,我既拓宽了视野,又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文化馆的工作让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也让我明白了文化的力量和价值。

志愿服务与贡献

      在文化馆,我也积极参与了各种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我为来访者提供咨询,协助其他部门组织各种活动,还在展览中承担了大部分布展工作。有一次,我随我们文化馆文化志愿者到西南山区某个村庄进行文化惠民演出,结束后,现场观看的观众却久久不肯离去,强烈要求我们再进行返场。我们也积极回应老百姓的需求,返场演出完毕后,村党支部书记拿出一个红包塞到我们手里,说道:“这是300元,钱不多,但这代表的是俺们山里人的一片心意啊!”我们动容婉拒之余,也让我深切体会到老百姓的厚重少文,以及当地民风的朴实无华。通过这些志愿服务活动,我不仅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更让我深切体会到“艺术为人民”这句话更为深刻的含义。

展望未来

      我深感自己与这座知识殿堂之间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文化馆不仅是我学习和成长的摇篮,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对于未来,我充满了期待。我只希望继续与文化馆携手共进,共同见证更多的美好瞬间。我也期待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将我在文化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在文化馆的平台上,与更多的人分享我的故事和经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我们群众文化工作,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故事。

2021年青州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合唱比赛

2023年正月十五民间文艺队伍展演

益都县(今青州市)机关暨城关公社纪念“七一”歌咏大会

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月十五民间文艺队伍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