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乐而来的音乐“疯子”

邢银晓 张玲

      “疯子”其人叫于钦锋,半生半熟的人叫他“锋子”,老熟人都叫他“疯子”。何以谓之“疯子”?大抵有才华的人,行为方式总是异于常人,在这片歌咏之乡的热土上,他与音乐结缘,为“乐”而狂,与“文化馆”这三个字互相牵绊了半生。

      早在还是毛孩子的时候,他就遇到了音乐路上的引路人——环翠区文化馆老馆长夏树忠。直到现在,夏老师穿着湿透的衣衫,跟他们一起为5·23歌咏会排练的样子依然入梦。从那时,他开始享受舞台上的酣畅淋漓,恣意洒脱,那个舞台也是他参与群众文化工作的起点。

      音乐紧紧伴随着他走过学生时代,2002年,于钦锋被任命接任环翠区文化馆馆长,缘分再一次将他扯回这个轨道。当时资历尚浅的他思虑再三,终是按捺不住心中的“小火苗”,怀着无比期待又惴惴不安的心情从老馆长夏树忠手里接过了这面文化旗帜。

      那时的威海,有人戏称为“文化荒漠”,虽有些言过其实,但文艺方面的人才的确匮乏,怎么从“我会”到“大家会”?深夜,他手里的烟头撵灭了一支又一支。天刚蒙蒙亮,“疯子”的电话就开始不停得往外播。“经费不够,感情来凑”,几十通电话打过去,由高中同学、大学同学、兄弟、朋友等等组建起来的专业乐队,成了!他带着乐队老师,白天上班,晚上辅导排练,大家骑着电动车、摩托车、坐公交车,克服种种困难,总能准时到达指定地点。排着排着,一小时、两小时就改变成通宵,直到“疯子”他们蓬头垢面、顶着黑眼圈,咧着嘴离开,他心里终于有“底儿”了。

      二十多年来年,作为音乐界的“六边形战士”,歌曲需要伴奏他就“猫”在录音棚连夜赶制MIDI音乐;基层需要指导老师,他就奔波在乡间田埂;几千场送戏下乡演出、纳凉晚会,他当完灯光师、音响师、舞台导演,马上就化身扛起上百斤的搬运工......也就是从那个时候,“疯子”这个称谓被越来越多的人喊起,当年这条通往群众文化的羊肠小路,也硬生生被他蹚出一条光明大道。

      作为一个纯粹的音乐人,他深知艺术无止境,随着群众对文化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品质化,他果断出要以特色品牌带动群众文化繁荣,“引进来”、“走出去”。于是,他与相关领导多次往返北京,向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合唱协会递交威海5·23歌咏会的相关汇报材料,希望能得到“国字号”支持,让群众从“爱唱歌”成长为“会唱歌”,培植、夯实群众文化的发展根基。那些年,北京寒冬的街头,总能看见一个冻得发抖,马路牙子上跳“踢踏舞”的身影......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03年5月,威海市环翠区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唯一一个“全国歌咏之乡”的荣誉称号;2010年,威海市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歌咏之城”称号;2020年,中国合唱协会、山东省合唱协会分别在环翠区设立合唱基地和合唱示范基地。50年赓续传承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音乐人对艺术的疯狂和初心的守望。

      文化品牌带动文化传播,在系列荣誉的加持下,各级专家走进这个海滨小城,传经送宝,开展合唱指挥大师班,国内外优秀艺术团队来威,举办专场音乐会、基层展演等等,让“精、尖 、新”的文化艺术流淌到普通大众身边,“文化馆”收获了响当当的群众口碑,成为丰富百姓文化生活里的一道风景线。系列活动辐射带动了群众性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开展。全区各镇、街道办事处和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合唱团和艺术团,各种形式的演出、培训、文艺比赛此起彼伏、高潮迭起。每年全区由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达300多场,观众人数达60多万人次;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文艺人才,促进了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多姿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如同一场场春雨,润物细无声地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文化馆”这一星星之火,彻底点燃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燎原之势,浸润着这个小城独有的文化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