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化情缘与使命

张帆

      我与文化馆有很深的情缘。90年代的县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文化市场一片繁荣,老百姓对文艺的需求非常旺盛,市文化馆策划组织了很多大型文艺演出、比赛、展览,深受欢迎,是当时的明星单位。我那时正上幼儿园,是学校舞蹈队的成员,常常在全市的演出活动中亮相,认识了很多文化馆的专业老师,望着他们神采、靓丽的身影,惊叹之余也在心里埋下了文艺的种子。

      上小学后怕功课跟不上就没再继续学习舞蹈了,但有一天我偶然在文化馆的后院听到了清脆的乐器声,扒到窗户上向内望,发现一位曼妙的老师正在动情地弹着琵琶,这只在音乐课本上见过的乐器在这位老师的手里活了起来,那乐音仿佛从天外传来,久久在我耳边萦绕。回家后,我把看到的这一幕告诉了父亲,父亲说你想学吗?想学的话我去文化馆帮你问问,我点头如捣蒜。就这样,我如愿成为了文化馆邱老师的学生,一起学琵琶的还有另外一位女孩子,一开始我们的进度都是一样的,但渐渐我忍受不了练琴时胳膊的酸痛和指尖的压疼,就半途而废了,后来在文化馆组织的演出中我看到了同学熟练地演奏着琵琶,心生羡慕,再后来一路求学,无暇顾及,一直觉得很遗憾,但热爱文化艺术的心还是一直在的。

      大学里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徜徉在中国语言文学的五千年浩瀚里,我的兴趣和天分也在慢慢清晰。会为《诗经》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所体现的英勇无畏而鼓舞,会为《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所体现的爱民忧民而感动,会被国学经典涵育性情,更会被唐诗宋词拨动心弦。在北师大,我研习的是汉语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推广,实习项目是在泰国教汉语,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现状,也就是在那时要立志做一名传统文化的传播使者,让更多的人了解、熟稔我们的文化并从中受益。

      毕业后能考取莱州市文化馆就像是命中注定的情缘,正是从事群众文化的工作性质和内容让我非常乐于回到县城,为家乡百姓做好文化服务,为提升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这是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我决心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在馆内的业务工作方面,我主要着手开设古典诗词公益培训、国学经典导读公益讲座,组织传统文化进社区、进校园,围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线上线下活动等。充分利用馆内书法、绘画、声乐、器乐、朗诵、舞蹈等丰富的艺术资源,还结合了本地的非遗项目,让文化活动更加生动,更具吸引力。

      很多中老年人退了休,想利用闲暇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文化馆的公益艺术培训就成了非常好的选择,大家也都很珍惜学习的机会。在首次的古典诗词公益培训中,我就遇到了一班很可爱的中老年学员朋友,在第一堂课上我首先为学员讲述,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至今,离不开汉字的记录功能,自甲骨文以来,汉字的历史已有3500年,汉字的演变历程也反映了文化的发展和普及,让学员充满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接下来的学习有所期待。然后介绍了古典诗词的发展脉络,讲解了《诗经》和《楚辞》两大文学源头、古诗十九首、汉乐府和魏晋文学,具体作品挑选了《行行重行行》、《敕勒歌》、《上邪》、《江南》、《龟虽寿》等简单而富有代表性的诗歌,让学员在课堂上就能吟诵几首诗,值得一提的是,在讲到《蒹葭》的时候我邀请了市文化馆的声乐教师宋向峰老师为学员演唱了《在水一方》,学员们陶醉于美妙的音乐中,更加深了对这首诗词的印象,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在馆内开展公益培训,我还会走进社区推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春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节日的时候,结合社区组织的活动,从节日的习俗、诗词、书画、乐曲等方面入手,为居民带来别具风采的综合文化活动。在活动筹备的过程中,我可以跟不同艺术领域的老师交流对文化的心得体会,共同为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尽一份心力,也算是圆了儿时的梦。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仅蕴含着中国的传统美学,也潜藏着华夏民族特有的智慧和处事哲学,多接触学习可以让群众在唱歌、跳舞、书法、绘画、吹拉弹唱之余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共鸣,事实上群众对于传统文化活动的需求和喜爱不容忽视,我要继续加强自身传统文化方面的学识和文学修养,充分利用文化馆的艺术资源,满足群众对为终身美育的需求,和大家一起欣赏每一季风景,欣赏每一段时光中的自己,更好地融入当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