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载,倾情守望乡村文化
王红梅
她叫王红梅,系济南市章丘区普集街道文化站站长。自2002担任街道文化站长,已在基层文化岗位上工作了二十二个年头,是目前章丘区连续在基层文化站工作时间最长的站长。二十二年如一日,她默默付出,乡村沃土播种文化;勤勤恳恳几十载,她一腔赤诚,筑梦乡村守望文化。王红梅先后荣获济南日报优秀通讯员、济南市先进文化站长,济南市文物工作先进个人、济南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先进个人等多个荣誉称号。
孜孜不倦,她是乡土文化守护人
“此心安处是吾乡”。怀着热爱家乡的那份执念,王红梅不断唤醒着传统文化的密码基因。
每年春节节后一上班,当别人还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氛围时,王红梅早就已顶格满弦的状态,开启了她的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展演筹备工作。和锣鼓队的老艺人们探讨鼓点、和秧歌队说说步伐,与高跷队聊聊安全,叮嘱一下竹马加点时尚新元素,脚不沾地的穿行在花花绿绿的扮玩队伍中,她在精心守护着民间文化根脉。早些年,王红梅还住在农村的家里,每到正月十五区里搞民俗展演,她都要起个大早,骑着自行车,冒着低温严寒、寒风刺骨、甚至飘落的雪花,从二十里地外的农村家中,匆匆赶到镇里,组织人员到百脉泉广场集中展演。现如今,文化站春节期间,连年都要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线下展演,线上直播,好不热闹。而且,十几岁的孩子打起扁鼓气势如虹,六七岁的孩子也扭起了大秧歌,绵延不息的文化基因汩汩流淌。王红梅指导帮助十几个村里建起了村史馆,留住了浓浓乡愁。走街串乡了解,坐在小板凳上倾听,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作为主编人员,她牵头组织编写了《美德普集》、《厚德普集》、《普集史话》三本乡土文化读本,对辖区的村庄起源、人文构成、风俗习惯、人物故事等进行深度挖掘。在编写《普集史话》时,她反复推敲,字斟句酌,晚上加班熬夜整理资料,也因此失眠了整整两个月。
兢兢业业,她是文化惠民勤务兵
二十多年的坚守中,王红梅一直在努力,擦亮“文化民生”品牌。
早些年农家书屋配送的图书,要先从省城济南往镇子里运,雇上大车,奔波一百多里里,忍着晕车的种种不适,王红梅将图书运回到镇里,然后按照图书包的编号、村名整理成堆,帮助村里搬运、装车。在堆积如山的图书面前,她累得汗流浃背,当然也换来了农家书屋的新书上架的墨香飘溢。如今,到农家书屋借书、读书已在各村蔚然成风。王红梅还积极引导中小学生远离手机、读好书,连年指导村里开展“小小朗读者活动”,并已连续举办五届,推出了书香品牌。
日常的文化工作,王红梅一点也不懈怠。一年一度的广场舞培训,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文化馆专业老师指导的“红利”。如今,在普集街道46个行政村,组建起了90多支广场舞队伍,舞出了乡村的精气神。王红梅不会开车,自行车、小木兰、电动车,各种各样的代步工具中,她走遍了街道的68个自然村。遇上舞蹈大赛的时候,王红梅就晚上骑着电动车去指导排练。她常说,只要心通了,无论多远都能达到;她说,离群众近了,晚上走夜道也不害怕。当然,奔走的路上,她顶过风,冒过雨,扎过车带,摔过跤,也遭受过野狗的追赶。
桥子村的庄户剧团要编排新剧,她反复多次,帮助修改,推出了反映新时代文明建设的新剧《彩礼》。在王红梅的努力和帮助下,桥子村的庄户剧团,始终保持生机盎然。一年一度的戏曲文化节,已坚持14年,“村梨园”火出了圈,先后被学习强国平台、凤凰网、大众日报、济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如今,济南市吕剧院,还与桥子村结成了戏曲共建单位,并多次开展送戏进村活动。自称是土导演的王红梅,积极指导街道、村开展文艺演出,节目组织、主题策划、节目彩排、主持词的撰写,每到庆七一、庆国庆等大型文艺演出,都是她的“芒种”季节。而且,在她的指导和帮助下,很多村里都办起了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村晚”。
勇于担当,她是乡村振兴服务员
王红梅甘当服务员,通过文化工作,铸牢乡村振兴的根基和灵魂。
普集街道是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诞生地,2019年街道筹建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纪念馆,作为策划和文案撰写人员,王红梅翻阅大量的抗日书籍,奔波于济南、邹平等地,搜集史料和红色物件,晚上加班加点到十二点写文案。纪念馆建成后,她不仅培训讲解人员,而且,王红梅自己也成了志愿讲解员,她先后制作了8期红色短视频系列,为游客、村民讲解红色故事100多场次。她撰写的《方寸大小的记事本》红色故事,登上了“红动齐鲁”山东省红色故事讲解大赛的决赛。她还深入农家小院、复兴少年宫,用沾泥土带露珠的农家话,宣传党的创新理论。 在王红梅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普集街道文旅融合驶入了新赛道,推出了信仰红、生态绿、古村黛等旅游线路,桥子村、博平村,被列入山东省景区化村庄,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纪念馆,被列入省100家红色研学基地之一。当地三山峪村还被评为山东省红色特色文化村。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作为一名基层文化战线的老兵,50多岁的王红梅依旧守护着基层文化家园,把文化站建成群众身边终身的美育学校,这是她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