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 华丽蜕变——博山区文化馆 王方海
2009年12月13日下了一整夜的雪,第二天的早晨,博山这座小县城显得格外冷清,8点一刻,我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了博山文化园,这里是以前博山区文化馆、图书馆的所在地。跃过那座年代久远的石桥(后乐桥),转而向北,有3栋说不清风格,弄不准流派的带有些许夹生的建筑映入眼帘,踏着没过脚面的积雪,听着咯吱咯吱的声响,我发现第一座四层的楼是图书馆,想必里面就是文化馆了。继续前行,距离越来越近,只见这栋两层楼上有一个碑刻写着博山区文化馆,可是大门紧闭,了无生机,心情瞬间就同这天气一般清凉。转头向着另外一座楼走去,最后这栋楼也是两层结构,绿色油漆粉刷的木质门连窗一下引起的我的注意,对于我这个在外求学四年的大学生属实想象不到我们这个经济大省的区级的文化馆竟然如此破败不堪,心里顿时蒙上了一层灰。都说在山东父母眼里事业的尽头是编制,对于我这样一个出身农村的孩子来说编制更是父母心中那扯不断的丝,如若不然,当时的我接着就会掉头离去,现在想想幸亏当时那一点点的敬畏之心让我有幸成为一个文化馆人,见证了文化馆的发展变迁。
90年代的博山区文化馆
从业15年来,伴随着文化馆的发展,我学习了很多知识,从最初的视频剪辑、灯光操作,到后来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小程序以及数字化文化馆建设,都是从无到有,从生到熟,从少到多。单灯光操作我们就用过模拟控台、用过珍珠控台,现在我们使用的是MA数字控台。
记得有一年参加一个行业学习,在交流过程中有些老前辈谈论起在一些欠发达的市县还在使用那种换色哗啦啦响的换色器进行灯光换色的时候,我们同行的三位同事都默不作声低下了头,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使用的就是这样的设备。那一刻我们看清了差距也找准了方向,在没有智能化设备的时候就积极学习摸索,希望有朝一日我们也可以挺起胸膛。
期间在2011-2015年夏季,每年我馆都会组织为期3个月的广场文艺展演,最多的时候博山拥有100多支业余文艺团队,极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那时候的设备相对简单,在重要活动比较密集的时候为了不影响演出,一个人可以同时操作灯光音响,虽然很累,但是我们都成了一专多能的“人才”,同时也为繁荣博山的群众文化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2015年底,单位在区财政的大力支持下购置了一批新的灯光音响设备,我们的演出主阵地也由广场搬到了室内,借助淄博市工人文化宫影剧院、原山大会堂等场所举行各类演出活动,纪念焦裕禄诞辰100周年、博山少儿嘉年华、博山区全民才艺大赛、五洲四海博山人等等,5年多的时间共举行各类演出活动不下200场。相比之前的设备,新设备的操作需要更加的专业,通过市歌舞剧院几位老师的精心指导,结合自学,历经一场又一场演出的历练,我们都成了区里的带头人,成了别人眼中的大拿。
那时的我们仍旧不满足,不满足在别人的地里种我们的瓜。期待有一天我们可以在属于我们自己的剧场里面演出。
2021年6月23日,那个建设过程中我跑了几百趟的建筑工地终于迎来了蜕变,全新的博山区文化馆在原来的废弃工厂的土地上矗立起来,馆舍高13.4米共有两层楼,面积4100余平方米,有多功能演出厅、美术展厅、多媒体教室、舞蹈排练厅、合唱排练厅、音乐教室、非遗展厅等12个功能室。其中多功能演出厅设有216个座椅,灯光音响设备配置齐全。虽然在别人眼中他可能并不很高大雄伟,但在我们心中,在经历过的每一个文化馆人心中,他就是那样的挺拔,那个在我心目中破败不堪的文化馆,曾经也是这样挺拔,经过时间的洗礼他变的身躯佝偻,如今我们信仰中那个挺拔的文化馆又回来了。
2022年,博山区文化馆获评国家一级文化馆,这是博山区文化馆自1949年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如此荣耀的时刻属于博山区文化馆,更属于我们这代文化馆人。
作为基层文化馆我们坚持以为民服务为立足点,以大众文化为着力点,以为人民大众提供精神食粮为根本,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以提升广大群众的整理素质为己任,不断突破创新供给方式,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在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更好的发挥自身作用的道路上继续耕耘。
15年来,我也由青涩变得油腻,连头都已经沙漠化了,但我从不后悔,从业期间见证了太多的人来人往,潮起潮落,很庆幸我坚持了下来,很荣幸我是一名文化馆人。
全新的多功能演播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