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里有文化——无棣县第三初级中学 王燕
我喜欢看书,和我爸有关,也因为我家曾靠着老文化馆居住。
雪小禅说:春天,内心涌动着那些翻飞的翠鸟,它们一直欢快的叫着。为春天,为我的欢喜。
而此时,我正和好友站在新区文化中心的文化馆里,瞅着成排的整齐的书发呆。
我停留在自己喜欢的氛围里,迫不及待的翻开一本又一本书,仿佛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故人,温暖又熟悉的墨香,润湿了我的记忆,让我仿佛回到了年少……
那时,我还小,80年代中期的小县城里,物质还是贫乏的。我没有玩具,每次爸爸出差带回来的洋娃娃,我也只是羡慕的看两眼,到晚上就会被爸妈送给了两个表妹。好在,爸爸终究是没有忽略我的,在我小小的略带失望的期待里,他还是会拿出带给我的礼物,一套套成套的“小人书”。内容大多是当时很流行的电视剧或电影,例如《武林志》《霍元甲》《葫芦兄弟》等等。因为上面有字也有画,我看得很开心,还会摘取其中精彩的故事给同伴们讲,倒也收获了几个粉丝。后来,爸爸带回来的书更多了,《365夜故事》《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这些书也慢慢的变成了我的枕边好友。文字的魔力,让我着迷。
读中学的时候,我家住在土产公司,和当时的文化馆仅仅隔着一条“幸福河”。幸福河的水很浅,浅的除了可以在夏季脱去钩丝的丝袜,光着脚丫子踩河底的蛤蜊,还可以趟着水过去河对岸,到文化馆的图书室借书,记得当时是打了欠条,还得正在文化馆上班的张叔叔担保,才能把书借回家。而且还要小心的保存,倘若弄坏了,是要照价赔偿的。当然,有的时候也会在外面的私人书屋借书,书的种类也会多一些,但要一天一毛钱的借书费。这一时期,我读了台湾作家琼瑶、玄小佛、古龙、金庸的大量小说,一知半解的懂得了朦胧的爱情,还尝试写诗、写小说。我们那时学习是分小组的,记得有一次写了一首四句的短诗,据说还颇有文采,甚至有人怀疑不是我自己写的,硬要我背诵一遍, 结果是我当然背过了,质疑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现在想想,还是觉得好笑。但是,从那时起,文学的种子已经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后来,我在省市报刊杂志发表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建立了草根文学社“紫梦文学社”,并加入了作家协会,又利用几个暑假的业余时间和作协的好友们在文化馆会议室开展了“免费作文公益课”等活动。这些都和书,都和文化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放下手中的书,我打算好好的看一看眼前的文化馆。 一位在一旁看了我俩半天的大姐为我们充当了讲解员,她是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从她的介绍里我了解到更多……
新的文化馆内设馆长室、行政办公室、财务室、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山海之声艺术团办公室、书画创作室等。
文化馆的每一位职工都精通多项业务,馆里注重业余文化队伍培养,常年开设各类文艺人才的培训。 成立了山海之声艺术团及燕子广场舞蹈队、吕剧、业余京剧协会和民族音乐促进会等群众组织,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文化馆每年在暑假、寒假期间都举办“假期免费艺术培训班”,有音乐、美术、舞蹈、小主持人四个大专业,包括了话剧、电子琴、吉他、中国舞、爵士舞等11个小专业,专业的教学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每年都有好多家长带学生前来学习。
文化馆还承担着我县绝大部分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举办,如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团拜会”“百日消夏”等大型文化下乡活动……
文化馆十分注重原创工作,结合馆里实际,聘请专家创作了小品和歌曲。如小品《不走了》《油地一家亲》《敬老院里的笑声》《情系记者》参加了有关单位的专场演出,原唱歌曲《蔷薇花开幸福来》《慈母情》《在路上》已被上级有关部门表彰和录唱。原创方言弹唱《啦啦家常话》、鲁北大鼓传承人创作的《颂家乡》,快板书《话说三实新生活》和音舞快板《喜看无棣大繁荣》也都取得了不菲的荣誉……
文化馆成立了“山东渤海湿地艺术创作室”……
哎呀,现在文化馆真是功能强大,他的工作成绩,说也说不完。不过,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这些普通群众。
不信,你看,我老爸新买了一部手机,又去“民族促进会”继续他的拍摄生涯去了,一把年纪还当起了“网红”,闺蜜家的孩子还喊他“网红姥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