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文化馆的十年之约——日照市文化馆 王西江

  十年前,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

  十年间,我们共同成长,一起见证。

  十年后,我们彼此拥有,相互依靠。

  我来日照市文化馆工作已经十年了。十年前,刚入职的时候,单位的领导们就跟我说:“可把你盼来了,文化馆缺一个笔杆子。”就这样,我这个学汉语言文学的顺理成章地被分配到办公室从事文字材料和行政工作。当时,日照市文化馆建筑面积才有1000多平米,设施也逐渐老旧,为了方便我的工作,单位给我配备了全馆最“先进”的一台电脑。我跟班学习的办公室主任兼财务主任栾老师虽然还有3个月退休,但她的敬业精神着实感动着我。她本着“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执著,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今日事今日毕”,给我树立了好榜样。当时,日照市文化馆虽然规模不大,但另辟蹊径,发挥“走出去”特长,出门办活动,成功打造了“港城之夏”文艺展演、“情系热土”——今日新农村等省市文化品牌,有力地宣传推介了日照。

  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山东举办。全国群舞比赛和部分文华奖新创剧目展演在日照市举办,日照市文化馆义无反顾地承担了参赛人员接待、排练、演出以及场地秩序维护等工作。我当时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项是正式演出时场地秩序的维护,第二项是全馆人员的工作餐等后勤保障,同时还需要兼顾单位日常事务。那一段时间,我奔着单位和演出场地两头跑,与领导同事们一起早出晚归,迎着黎明上班,背着月亮回家。老婆开玩笑说:“你们文化馆怎么这么忙,领导知道吗?”我笑而不答。其实,为了筹备好比赛,上至局领导,下至文化馆的每一名职工,哪个不是尽心尽力、坚守岗位呢?后来,十艺节全国群舞比赛和文华奖新创剧目展演活动顺利开展,文化馆干部职工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也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参演队伍的一致好评。

  2015年6月,经过积极争取,市里将原艺术学校一万余平米的场馆划拨给文化馆使用。从此,日照市文化馆“鸟枪换炮”,有了更加广阔、大有作为的舞台。依托这个平台,日照市文化馆每年开展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项目20余个,开展各类流动文化服务200多场,并被原文化部确定为全国文化系统老年大学规范化建设首批试点单位(全国共10家,山东省仅1家)。在此过程中,我也由单纯的行政工作拓展到活动组织策划和理论研究,慢慢地成为了那个“领导放心、同事信赖”的人。

  在实现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同样少不了文化馆人的身影。从2016年起,日照市文化馆联手30多名社会各界文化志愿者,连续7年开展了“我为乡村种文化”文化志愿者项目,先后200多次走进19所偏远山村小学。为1126名低年级小学生创办了艺术课和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超过4.5万个小时。七年来,“我为乡村种文化”项目获得了众多的荣誉。2017年,参加日照市首届志愿者服务大赛并荣获金奖。2018年,被省文旅厅评为山东省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典型。2019年,被评为日照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2022年,荣获全省学雷锋活动最佳志愿服务项目。中国文化报、中国文明网等二十多个传统媒体和几十家融媒体都对我们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了深度报道。虽然没有亲自参加该项活动,但我为同事们取得的成绩深感自豪。同时,我积极为志愿服务团队做好后勤保障,深度挖掘、总结、凝练该项文化活动,撰写的《我为山村种文化——文化精准扶贫日照模式》入选省文旅厅汇文化扶贫案例选编。

  新冠疫情三年是我国抗疫防疫历程极不平凡的三年,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回顾这三三年,日照市文化馆的领导同事们多次到包保社区开展防疫值班,有的甚至到疫情地区持续开展志愿服务1个多月,展现了文化馆人的奋斗精神和良好形象。我也参加了所有的防疫值班值守工作,并参与应急献血2次、共计600毫升。同时,为了更好服务群众,日照市文化馆也在探索创新服务方式。在省文化馆的指导下,推出了“日照公共文化云”平台和视频号,每年服务达到上千万人次。

  十年里,日照市文化馆业务范围在不断延伸、服务群体在不断拓展、服务方式在不断创新,我也从一个刚踏入社会的青年成长为一个熟悉文化馆业务、能够独当一面的骨干。

  十年时间,看似不长,仿佛弹指一瞬,但只有经历过才能深切感受到这十年来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文化馆的跃升、个人的进步。

  最后,再说一句:其实,我并不只是“我”,我是一个群体——文化馆的群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