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我的良师益友——垦利街道(已退休) 郭学杰

  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县里没有教育局,也没有文化局,只有一个文教组管理着全县文化和教育事业,公社里只有一个文教助理员管理全社的文教工作,那时的文化和教育是同一个大家庭。记得1979年元旦后我参加的全县首次表彰大会,就是全县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这次大会上,也是我第一次在县及以上大会作大会交流发言,第一次从县领导手中接过奖品奖状奖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迫切,文化与教育分了家。虽然分了家,但仍有一些工作、一些领域是分工合作,两个事业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相互发展,比如文化馆就与教育关系特别密切。几十年的教育工作中,我多次得到了文化馆的无私帮助,因此我把文化馆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

  1995年,全县要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乡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学校图书馆建设,我带领部分教师到文化馆学习图书分类。当时文化馆和图书馆同在一个小院,业务没有分家,学习期间遇上了许多老熟人,像我中学时代的老师、后在同一学校同事十年的崔清洁老师,还有沈老师,电影队的张国钦老师和卢老师,都十分热情接待了我们,耐心讲解图书分类知识,做出示范。

  义务教育档案建设是当时的工作重点,也是难点,因为乡镇没有电脑,更没有微机操作员,要规范档案,就得到县城里找微机店。当时县城里电脑店也很少,仅有二三家对外服务,其中就有文化馆打字店。我负责教育档案建设工作,自然成了文化馆打字店常客。我好学知识,容易接受新事物,在打字店学到了不少知识,尤其彩色打印和文档排版,跟着师傅学到了不少技巧。1998年,市工商局驻乡包村的工作组从胜利油田设计院给我协调来一台退役的三八六微机,我白天工作,晚上就自学电脑操作,练五笔输入法,很快就掌握了电脑操作技术,成为全乡第一个操作电脑的人。

  进入新世纪后,文化馆办起了《红柳》杂志,给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发展的平台,我时常也写点东西寄给编辑部。每逢刊物出版后,刘真真总是电话通知:“郭老师您好,《红柳》刊物印好了,您进城的时候顺便来文化馆取回来去好吗?”从此,我成了文化馆的老客户,每年都要多次到文化馆做客。

  富裕的农民需要农村文化生活,庄户剧团应运而生。大三合庄户剧团是全县第一个挂省级牌子的庄户剧团,我是庄户剧团的特约摄影师,负责拍照录像待工作,而文化馆的正副馆长大小两个张静妹妹则是剧团艺术指导。实冬腊月,她们不怕严寒,在冰冷的排练场上,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一个眼神一个眼神地示范,脸冻红了,手冻肿了,也顾不得喝口热水,严格训练每一位演员。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专业演员是这样,拿习惯了锄把的农民们经过短暂的训练后要在台上演出有模有样,有滋有味,时间短,任务重,艺术指导要付出多少艰辛可想而知。大小两个张静妹妹从严要求,从实训练,圆满地完成指导任务。

  退休后,我经常到文化馆参加一些作家协会开展的活动,看到文化馆变化更大。场地宽阔,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文化馆经常开展一些艺术培训活动,许多艺术爱好者把文化馆当成了自己的家。我把文化馆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文学之路上志同道合的知心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