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热爱 共赴未来”我与文化馆的故事——青岛西海岸新区崇山书院 武红艳
在西海岸新区生活已十几年,虽然离家不远的地方就是新区文化馆,但是对文化馆的最初印象,还是来自于一篇对作家余华的访谈,正是源于想去文化馆上班这个念头,才让原本做牙医的余华开始了写作,后来笔耕不辍终如愿,文坛因此多了一位作家。这篇报道,让我觉得文化馆一定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2018年书城迁址后,我常去图书馆借书,开始与文化馆初有接触,那时才知道,文化馆是政府为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而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原来,我们在市民广场观看的露天电影、金沙滩的快闪活动、国庆节的升旗仪式、东方影都的全民试镜……处处都有文化馆工作人员的身影,怀着对文艺和新区这片土地的热爱,我加入了文化馆志愿团队,成为一名文化志愿者,由此,对文化馆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2019年,在文化馆赵军老师的组织下,我与石大吴教授等老师第一次来到了王台镇徐村,听热情满满的韩宗祥书记讲述着这个小村庄的历史,那时从未想过,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的徐村,村居房屋大量闲置,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村里只看到老人和孩子……但是,村两委齐心协力谋发展,就在那一天,“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的方案从这里诞生,让人惊叹的是,当一个个“光影小院”“影视小院”“文化小院”“民俗小院”“戏剧小院”在村子里次第出现,一拨拨文化名人被邀请而来,文化小院吸引了更多文朋艺友,“溪庐书庄”建起来了,当年3月12日,在文化馆赵老师“来徐村植书”的邀请下,公交集团、区文联、区作协等单位纷纷带着书籍来为书庄植一份书香,就这样,融合各方力量,徐村大剧院建起来了,助老大食堂建起来了,乡贤回乡助力,村卫生室也建起来了,文化馆的同志们多方融合资源,创新思路:将乡村文明与二十四节气相连,不断出新,在朋友圈中,在元宵晚会上,每个聚会的场合都有徐村推介,每个合适的场地都发展成为“桃花源驿站”,城市与乡村连接起来,人们与土地连接起来了。
当徐村第一届桃花源艺术节开幕,村子火了,村民乐了,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这个小村庄,桃树认领、桃源放歌,加君老师一篇篇图文并茂的报道让更多人看到了徐村,徐村,成为了乡村振兴的示范地。25万字的《徐村,乡村振兴进行时》记载着徐村一路走来的变化,现在的徐村,继续着文化兴村的理念,孩子们放学后在溪庐书庄看书,在画家小院学画,每年孩子们考上高中、大学,村里都会进行奖励。老人们逢年过节会收到村委送的月饼、蛋糕,大剧院里听茂腔,大食堂里吃饭,身体不适在村里就能看病还报销,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而海尔、京东方等产业的不断落户,让村民家门口就能创收,幸福指数直线上升。不断提升的美誉度也让村民们倍感自豪,无论是嫁出去的女儿、嫁进来的媳妇儿,文采好的都纷纷拿起笔来,一篇篇感情真挚的文章为文化振兴徐村发展作了最好的注解,以文化人,就是文化的力量。
就这样,乡村振兴的脚步不断前行,灵山岛上的文化部落,藏马山里的乡村会客厅,还有滨海街道直播基地……处处都有文化馆馆办团队融合各方资源助力的身影。
作为国家级新区,开放,一直是西海岸新区最鲜明的特质,文化馆一直加强与各地区文化馆的互通共融工作,展树新区文旅新形象,2022年5月份,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文明旅游,你我同行——让文明成为副中心最美的风景”十佳金句评选活动,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化馆专业干部赴京培训,他们曾经为通州区中仓街道成功导演了运河文化主题晚会,并结下了文化共建之缘。此次评选活动新区文化馆积极组织文化志愿者参与,集思广益创作了6条文旅宣传用语,内涵丰富,文字简练,通俗易懂,突出了北京副中心特色和大运河特色。经层层选拔和专家终评,“史诗运河文明通州”最终入选十佳,得到了通州区文旅局的充分肯定,团队成员大受鼓舞。
在区内,作为文化馆志愿团队的成员,我跟随团队参与黄岛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开展的“燃理想之光 筑文化强队”文化交流,并参与创建边检情名家创作室,在琅琊文化交流中心创建名家创作室,与高校、企业等单位开展“新春新诗会”、“谷雨演诵会”、“新区艺术家访谈”、“人生如戏 读你如画”、“我在你身边”等活动,每一场活动,都深受感染,而随着参加的活动越多,越发感受到:文化,让这个城市更显芬芳,这是一个城市独特的气质和特色名片!
在这一次次的活动中,我也慢慢收获到“文化自信”带给我的美好,开始用心去感受这个城市,尝试写歌词和一些小文章,更加艺术地去生活。感谢文化馆,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文化力量,与文化馆的故事还在继续,我将与团队的伙伴们共同坚持热爱,奔赴未来,诗意谱写自己与这个城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