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您共度“东方文学史”时光

  在近代以前的几千年间,东方文化与文学是出口大于进口,一向保持顺差。如果非要说中心,应该说,那时的中心是东方。

课程简介

本课程讲述了东方文学史的基本线索,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基本内容和演变,并在此基础上精讲了一批东方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思想积极向上,艺术精益求精且富有独创性,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既有审美价值,又有思想价值和道德教育价值。

东方文学

东方文学是多民族的地区性的文学集合体,这一点就决定了对东方文学的研究必须运用比较文学的观念与方法,否则就会成为东方各国文学现象的简单拼凑。我们这门课程无论是理论框架的建立,还是具体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分析评论,都是建立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的。在东方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中,既注重描述它们之间的共通性,也注意反映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使东方各国、各民族文学在本书的理论体系里各得其位,各有所归,从而确立它们的独特地位。

微信图片_20200309182309

不懂东方文学会造成文学史知识结构的不完整,而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将导致学术观点上的偏颇。比如在比较文学领域,方兴未艾的“东西方比较”,有许多只是“中西方比较”。当以“中”代“东”,采用归纳法作出一种带规律性的学术结论的时候,无视东方其他国家文学的存在往往是不周延的。今天的时代是世界性的时代,尽快在我们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立体的地球,这一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我们不必以压低西方文学来抬高东方文学,也不是要简单地否定作为一种纯学术观点的“欧洲中心论”。从课程的论述中就可以看出,在近代以前的几千年间,东方文化与文学是“出口”大于“进口”,一向是维持“顺差的。如果非要说“中心”,那就应该说,那时的“中心”是在东方。欧洲中世纪一千多年的文化萧条时期,正是东方文学光辉灿烂的时期。只是到了近代,东方落后了;西方文化与文学又转而对东方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那几百年,说“欧洲中心”(只要不是为文化殖民主义制造口实)并非无稽之谈。但即使在近代,东方也产生了泰戈尔、夏目漱石、鲁迅等一大批具有东方民族特色的、堪称世界第一流的作家。问题在于,我们不能因东方几百年的落后就对几千年发达繁荣的文学视而不见,妄自菲薄。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世界性的文学时代已充分形成,文学的“中心”越来越淡化,从而走向多极化、无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再坚持“欧洲中心论”就不合时宜了。

微信图片_20200309182737

东方文化的多元特征

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核心是“道”的文化,道文化的核心是开发运用人的灵力,这就是中国文化或者说东方文化的特点。

灵力是指什么意思呢?按照西方科学的说法,人有潜意识与大脑意识,这个潜意识的能力就是我们说的灵力。按照道家、佛家、中国文化的传统说法,人有灵魂与外在意识,这个灵魂的能力就是我们说的灵力。人会吃饭,饭吃进肚子里以后会进行一系列的消化、辨别、吸收、解毒、储藏、输送、利用、排泄等等运做,这个智慧的运做就是人的灵力在做事情,人类科技发展到现在,产生了智能化设备,不论这个设备多么智能,这个智能也是人的智慧,机器本身是没有灵力的!

东方文化的核心是“道”的文化,道文化的核心是开发运用人的灵力,这就是中国文化或者说东方文化的特点,贯穿于许多方面。形象记忆、形象思维、语音记忆、语音思维只是人的灵力表现的几个例子,深层次的灵力开发就是人类的特异能力、生命的升华,当然需要配合精神文明的修养,既所谓“道德”也。

微信图片_20200309182743

分类

就文学体裁而言,古典诗歌是以汉语言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古典诗歌是按照产生时间的先后所划分的汉语言诗歌两大体裁之一。 汉语言诗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古典诗歌分为古典风体诗歌和古典格律诗歌。现代诗歌分现代格律诗歌和现代风体诗歌。

格律诗歌

就文学体裁而言,古典格律诗歌是以汉语言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古典格律诗歌包括近体诗(律绝、律诗和排律)、词、曲。古典格律诗歌格律严谨,在字数、句数、平仄、对仗、用韵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

风体诗歌

就文学体裁而言,古典风体诗歌是以汉语言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古典风体诗歌包括诗经体诗歌、楚辞体诗歌、乐府体诗歌和古体诗。

古典风体诗歌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言。

古典诗歌鉴赏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译文:碧波浩渺,垂柳依依,芳草边绵的远处斜横着几间茅屋,斜日余辉的映照中又飞舞着片片杏花。而天边始终没有出现女主人公所盼望的丈夫之归舟。赏析:南朝梁柳恽《江南曲》曰:“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寇莱公对此诗似乎特有所爱,在他的诗词中一再化用其意。如所作《夜度娘》诗曰:“烟波渺渺一千里,白苹香散东风起。日暮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题下自注云:“追思柳恽汀洲之咏,尚有余妍,因书一绝。”这首词,也明显地由柳恽汀洲诗化出,写女子怀人之情。

此词以清丽宛转、柔美多情的笔触,以景起,以情结,以景寄情,情景交融,抒写了女子怀人伤春的情愫。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评此词云:“观此语意,疑若优柔无断者;至其端委庙堂,决澶渊之策,其气锐然,奋仁者之勇,全与此诗意不相类。盖人之难知也如此!

起首四句勾勒出一幅江南暮春图景:一泓春水,烟波渺渺,岸边杨柳,柔条飘飘。那绵绵不尽的萋萋芳草蔓伸到遥远的天涯。夕阳映照下,孤零零的村落阒寂无人,只见纷纷凋谢的杏花飘飞满地。以上四句含有丰富的意蕴和情思。“波渺渺”,水悠悠,含有佳人望穿秋水的深情。“柳依依”,使人触目伤怀,想起当年长亭惜别之时。“孤村”句说明主人公心情之孤寂,“斜阳”句则包含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凄凉和感伤。

结拍两句承前面写景的层层渲染铺垫,直抒胸臆,情深意挚,将女主人公的离愁抒写得淋漓尽致,使人感觉到她的青春年华正在孤寂落寞的漫长等待中流逝。

微信图片_20200309182751


诗歌

中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中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1、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2、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3、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4、绝句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5、楚辞

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6、新诗

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7、韵脚诗

隶属于现代诗歌,文学体裁的一种,顾名思义,泛指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这里的韵脚诗指现代韵脚诗,属于一种新型诗体,类似流行于网络的方道文山流素颜韵脚诗。出道于2000年之后。

8、歌行体

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特点① 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本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它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成为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辞藻、对偶、押韵的文体。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情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它有别于今天的散文标题的"赋",已不是铺陈的字眼,而是"赞""颂"意。古人"辞""赋"合称,是因二者都体形灵活,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且允许有错落参差;从风格上看,都讲究文采,多用铺张手法。二者的区别是:"辞"在句中或结尾多用"兮"以调节音节,而"赋"则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韵文中夹杂完全不押韵的散文语句。

骈体文

是以双句(即俪偶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与散文相对的一种韵文。最大特点是,全文用对偶句组成,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对称,词性、词义相互合对。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起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唐初仍沿习此,到韩、柳继起后,这种文体才衰落。和韩、柳倡导的古文相比,古文讲"气势",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

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等。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小说

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国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按篇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按内容不同分为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

戏剧

综合性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指话剧。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戏剧的语言包括对白、独白;舞台说明。戏剧的结构:独幕、多幕。分类:按作品类型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题材分有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按结构分有独幕剧、多幕剧。


微信图片_20200309182756

授课教师

王向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东方文学、日本文学、中日关系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著有《王向远著作集》(全10400万字,2007年版)及各种单行本著作20种,合著4种;译作有《日本古典文论选译》(二卷四册)、《审美日本系列》(四种)等。

 0b46f21fbe096b63e94f4c5f0c338744ebf8ac6e

课程目录

第 1 章 · 绪论

第 1 节 · 绪论(一)

第 2 节 · 绪论(二)

第 3 节 · 绪论(三)

第 4 节 · 绪论(四)

第 5 节 · 绪论(五)

第 6 节 · 绪论(六)

第 7 节 · 绪论(七)

第 8 节 · 绪论(八)

第 9 节 · 绪论(九)

第 10 节 · 绪论(十)

第 11 节 · 绪论(十一)

第 2 章 · 信仰的文学时代

第 1 节 · 信仰的文学时代(一)

第 2 节 · 信仰的文学时代(二)

第 3 节 · 信仰的文学时代(三)

第 4 节 · 信仰的文学时代(四)

第 5 节 · 信仰的文学时代(五)

第 6 节 · 信仰的文学时代(六)

第 3 章 · 史诗

第 1 节 · 史诗(一)

第 2 节 · 史诗(二)

第 3 节 · 史诗(三)

第 4 节 · 史诗(四)

第 5 节 · 史诗(五)

第 6 节 · 史诗(六)

第 7 节 · 史诗(七)

第 8 节 · 史诗(八)

第 4 章 · 古典诗歌

第 1 节 · 古典诗歌(一)

第 2 节 · 古典诗歌(二)

第 3 节 · 古典诗歌(三)

第 4 节 · 古典诗歌(四)

第 5 节 · 古典诗歌(五)

第 6 节 · 古典诗歌(六)

第 7 节 · 古典诗歌(七)

第 8 节 · 古典诗歌(八)

第 9 节 · 古典诗歌(九)

第 10 节 · 古典诗歌(十)

第 11 节 · 古典诗歌(十一)

第 12 节 · 古典诗歌(十二)

第 13 节 · 古典诗歌(十三)

第 14 节 · 古典诗歌(十四)

第 15 节 · 古典诗歌(十五)

第 16 节 · 古典诗歌(十六)

第 5 章 · 东方古典戏剧与古典散文

第 1 节 · 东方古典戏剧与古典散文(一)

第 2 节 · 东方古典戏剧与古典散文(二)

第 3 节 · 东方古典戏剧与古典散文(三)

第 4 节 · 东方古典戏剧与古典散文(四)

第 5 节 · 东方古典戏剧与古典散文(五)

第 6 节 · 东方古典戏剧与古典散文(六)

第 7 节 · 东方古典戏剧与古典散文(七)

第 8 节 · 东方古典戏剧与古典散文(八)

第 9 节 · 东方古典戏剧与古典散文(九)

第 6 章 · 东方文学史

第 1 节 · 东方文学史(一)

第 2 节 · 东方文学史(二)

第 3 节 · 东方文学史(三)

第 4 节 · 东方文学史(四)

第 5 节 · 东方文学史(五)

第 6 节 · 东方文学史(六)

第 7 节 · 东方文学史(七)

第 8 节 · 东方文学史(八)

第 9 节 · 东方文学史(九)

第 10 节 · 东方文学史(十)

第 11 节 · 东方文学史(十一)

第 12 节 · 东方文学史(十二)

第 13 节 · 东方文学史(十三)

第 14 节 · 东方文学史(十四)

第 15 节 · 东方文学史(十五)

第 16 节 · 东方文学史(十六)

第 17 节 · 东方文学史(十七)

第 18 节 · 东方文学史(十八)

第 19 节 · 东方文学史(十九)

第 20 节 · 东方文学史(二十)

第 21 节 · 东方文学史(二十一)

第 22 节 · 东方文学史(二十二)

第 23 节 · 东方文学史(二十三)

第 24 节 · 东方文学史(二十四)

第 25 节 · 东方文学史(二十五)

第 26 节 · 东方文学史(二十六)

第 27 节 · 东方文学史(二十七)

第 28 节 · 东方文学史(二十八)

第 29 节 · 东方文学史(二十九)

第 30 节 · 东方文学史(三十)

第 31 节 · 东方文学史(三十一)

第 32 节 · 东方文学史(三十二)

第 33 节 · 东方文学史(三十三)

第 34 节 · 东方文学史(三十四)

第 35 节 · 东方文学史(三十五)

第 36 节 · 东方文学史(三十六)

第 37 节 · 东方文学史(三十七)

第 38 节 · 东方文学史(三十八)

第 39 节 · 东方文学史(三十九)

第 40 节 · 东方文学史(四十)

第 41 节 · 东方文学史(四十一)

第 42 节 · 东方文学史(四十二)

第 43 节 · 东方文学史(四十三)

第 44 节 · 东方文学史(四十四)

第 45 节 · 东方文学史(四十五)

第 46 节 · 东方文学史(四十六)

第 47 节 · 东方文学史(四十七)

第 48 节 · 东方文学史(四十八)

第 49 节 · 东方文学史(四十九)

第 50 节 · 东方文学史(五十)

第 51 节 · 东方文学史(五十一)

第 52 节 · 东方文学史(五十二)

第 53 节 · 东方文学史(五十三)

第 54 节 · 东方文学史(五十四)

第 55 节 · 东方文学史(五十五)

第 56 节 · 东方文学史(五十六)

第 57 节 · 东方文学史(五十七)

第 58 节 · 东方文学史(五十八)

第 59 节 · 东方文学史(五十九)

第 60 节 · 东方文学史(六十)

第 61 节 · 东方文学史(六十一)

第 62 节 · 东方文学史(六十二)

第 63 节 · 东方文学史(六十三)

第 64 节 · 东方文学史(六十四)

第 65 节 · 东方文学史(六十五)

第 66 节 · 东方文学史(六十六)

第 67 节 · 东方文学史(六十七)

第 68 节 · 东方文学史(六十八)

第 69 节 · 东方文学史(六十九)

第 70 节 · 东方文学史(七十)

第 71 节 · 东方文学史(七十一)

第 72 节 · 东方文学史(七十二)

第 73 节 · 东方文学史(七十三)

第 74 节 · 东方文学史(七十四)

第 75 节 · 东方文学史(七十五)

第 76 节 · 东方文学史(七十六)

识别二维码,即刻观看

 二维码图片_3月9日18时41分57秒